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一張互惠互利的“國際通行証”
安吉白茶、盤錦大米、山西老陳醋、帕爾瑪火腿、葡萄牙綠酒……9月14日,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下稱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簽署,這些表明產地來源的地理標志產品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在推動地理標志保護方面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將如何促進經濟發展?在日前舉辦的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研討會上,來自中外政府部門代表及地理標志產品生產經營者齊聚一堂,為該協定的后續落實帶來真知灼見。
提供高水平保護
地理標志是知識產權的一種重要類型。為加強中歐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促進地理標志產品貿易,中歐雙方於2011年啟動了中歐地理標志協定談判,歷經8年22輪正式談判和多輪非正式磋商,於2019年底結束。此后,中歐雙方各自履行授權簽署的法律程序。今年9月14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簽署。
“長期以來,中國和歐盟在知識產權領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中歐雙方在專利、商標、地理標志等領域開展了大量深入、務實的合作,取得了積極、豐碩的成果。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簽署,是中歐知識產權保護合作的又一個裡程碑,充分顯示了中歐雙方對知識產權工作的高度重視,也彰顯了中國保護包括地理標志在內的知識產權的堅定決心。”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張志成在致辭中表示,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通過大力向產業界宣介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抓緊做好中歐地理標志清單產品認定和保護工作,落實協定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工作等措施,會同各方落實好該協定。
“在歐盟,對地理標志的保護是包含在歐盟相關條例中的。30年前,歐盟就已經有農產品、食品相關地理標志保護方面的要求,現在已注冊和受保護的地理標志超過4800件。此次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主要規定了地理標志保護規則和地理標志互認清單等內容,將為雙方的地理標志提供高水平的保護,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協議。”歐盟駐華代表團農業參贊彭達明表示,下一步,歐盟將以高水平保護為原則,通過防止非原產於地理標志所示地點或不符合相關規格的產品進行生產、加強執法合作等方式落實協定內容。
“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是中國對外商簽的第一個全面的、高水平的地理標志保護雙邊協議,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消費者而言,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在質量方面有所保障,可為其帶來優質的購物體驗﹔對於企業來說,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途徑將更便捷、成本更低,有利於其自身發展﹔對於國家而言,協定的簽署彰顯了中國對對外開放和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有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處長李明表示,希望通過中歐地理標志協定,進一步發揮地理標志保護作用及其產品潛力,讓“養在深閨”的產品為全國乃至全球熟知。
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意大利對地理標志保護一直高度重視。“自1993年開始,意大利便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對地理標志進行保護,我們甚至在歐盟體系形成之前,就已經建立了非常詳細的地理標志保護認可程序。地理標志保護對促進意大利經濟、文化發展意義重大。此次協定納入了超過100個來自意大利的地理標志產品,將推進地理標志高水平保護,使消費者吃上、用上貨真價實的高品質商品。”意大利駐華使館經濟商務處副處長歐吉寧表示,之后,意大利將積極分享地理標志立法和實際操作等方面的經驗,推動協定進一步落實。
促進高質量發展
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包括十四條和七個附錄,附錄共納入雙方各275個地理標志產品,不僅涉及酒類、茶葉、農產品、食品等,還涉及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宣紙、蜀錦等中國特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分兩批進行,第一批雙方互認的各100個地理標志產品將於協定生效之日起開始實施保護﹔第二批各175個地理標志產品將於協定生效后4年內完成相關保護程序。
法國干邑是納入此次協定的地理標志產品。因其品質細膩、層次感強、口感綿長的特點,在中外市場廣受歡迎。“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國家市場上存在假冒‘干邑’中英文商標、濫用干邑地理標志等行為。在中國,我們通過與當地主管部門開展執法合作,有效保護了干邑地理標志。此次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簽署,將為干邑地理標志保護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為干邑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法國國家干邑行業管理局(BNIC)中國代表李瀅表示。
作為首批入選“中歐地理標志產品清單”的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之一,盤錦大米以晶瑩飽滿、富含營養、清香軟糯等特點打開了眾多消費者的味蕾。“近年來,獲地理標志保護的盤錦大米品牌價值持續提升,現今已超過500億元。搭乘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快車,盤錦大米將迎來更大的國際市場,其品牌價值也將獲得更大提升,推動該產業乃至全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遼寧省盤錦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劉志成表示。
“中歐雙方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都擁有豐富的地理標志資源。相信隨著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生效實施,中國和歐盟優質的地理標志產品將會獲得雙方消費者和市場的更多認可,地理標志所代表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將會得到更有效的傳承,中歐地理標志產品貿易必將更加繁榮興旺。”張志成表示。(本報實習記者 熊花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