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以好奇心助力基礎研究(人民論壇)

周珊珊
2020年12月03日09: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像潺潺雨聲,像汽船鳴笛,像心臟跳動……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寄送本科生錄取通知書時附贈一張黑膠光盤,其中刻錄著一組“來自宇宙深處的聲音”。這段聲音是“中國天眼”FAST捕獲的脈沖星信號,經過處理轉換成音頻。這種為學子寄送“宇宙聲音”的方式,點燃了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為什麼要重視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科學精神的體現,不僅可以讓一個人從科學研究中收獲樂趣,還可以成為推開真理之門的助推器。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從科學發現自身規律看,基礎研究一方面要通過解決重大科技問題來推動,另一方面很多時候也要依靠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而從實踐觀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借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禾下乘涼夢想讓袁隆平培育出高產的籼型雜交水稻,對植物分類學的極大興趣讓屠呦呦打下了發現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的基礎,好奇心驅動科學發現的例子比比皆是。

  新奇想法和求知欲望越強烈,探索和鑽研的勁頭就越足。隻有樹立敢於創造的雄心壯志,敢於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才能多出高水平的原創成果。當然,從單純感到好奇到實現科研突破之間,會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有研究表明,科學家的優勢不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專注和勤奮,經過長期探索而在某個領域形成優勢。科學探索之路漫漫而修遠,少不了“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毅力和定力。正是靠著對未知放射性物質的好奇,居裡夫婦花費近4年時間,在極其簡陋的環境中,從數噸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氯化鐳。大學本科期間對量子物理產生好奇的潘建偉,潛心研究量子技術、建設科研團隊,終於在量子糾纏領域形成了世界級研究成果,成為我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這說明,新奇想法隻有通過刻苦探索才能成為現實。

  好奇心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打交道”的必然結果。尚處襁褓之中,一個人就會試著用眼睛、手和嘴巴來“向外探索”﹔咿呀學語之后,嬰幼兒便不知疲倦地發問:天空為什麼是藍的?人是從哪裡來的?正因如此,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厚植科學素養。從呵護好奇心、激發科學興趣,到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再到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科研后備人才,好奇心的培養可以說是科學研究的基礎。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古往今來,好奇心驅動著中華民族完成了無數享譽世界、影響人類發展進程的發明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不斷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努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廣大科技工作者激發好奇心、堅定自信心,勇登科學最高峰,勇闖科技“無人區”,一定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3日 04 版)

(責編:林露、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