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參與國際互認互保 助推貧困地區地標產品走出國門
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林露)今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通過不斷擴大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地理標志產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將會更加有效體現出知識產權‘造血式’扶貧的制度優勢,切切實實推進‘培育一個品牌、做強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介紹知識產權助力精准扶貧有關情況時表示。
今年9月,中國和歐盟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歐洲聯盟地理標志保護合作協定》,這些地理標志產品就包括許多來自貧困地區的地理標志產品。甘紹寧說,國家知識產權局在積極參與國際互認互保,助推地理標志產品走出國門,這將有助於深化中歐雙方的互利合作,密切貿易往來,對於富有豐富地理標志產品的中歐雙方來說都具有重大意義。
據了解,根據這個協定的內容,中歐將分兩批對雙方各275件地理標志產品實行互認互保,第一批是“100+100”清單,將在協定生效日實施,第二批是“175+175”清單,將在未來四年分批實施。其中,有一批來自中國貧困地區的地理標志產品也被納入互認互保清單。比如,蒼溪獼猴桃、靜寧蘋果、房縣黑木耳、安化黑茶、惠水黑糯米酒、麻城福白菊等貧困地區的產品。
湖南張家界桑植縣正在努力打造通過地理標志實施精准扶貧的“世界樣本”,這充分顯示了地理標志精准扶貧不僅能夠治標而且能夠治本,能夠切實解決貧困戶增收脫貧的問題。在安徽六安霍山縣,當地通過建立“地理標志產品+龍頭企業+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地理標志產品年產值已達到66.9億元,其中“六安瓜片”獲得地理標志保護以后,每斤的價格從原來的80元漲到了140元,成為了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霍山石斛”獲得地理標志保護后,直接帶動200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6000余元。“可以預期,這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地理標志產品將會有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甘紹寧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