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清院士:讓中國人在工程結構減振領域領跑世界

陳政清院士。(受訪者提供)
人民網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林露)“電渦流阻尼技術在減振與緩沖工程領域是一項非常有潛力的、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革命性技術。它最先應用於土木工程結構減振,下一步可能將在電力工程和新能源領域獲得突破,在汽車工程、軌道車輛、特殊裝備的減振與緩沖領域也將具有重要的應用場景。”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陳政清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緊持不懈研究電渦流阻尼技術14年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減振工程、北京豐台火車站抗震工程、上海中心大廈、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杭瑞高速洞庭湖大橋、湖北石首長江大橋、冬奧會國家速滑館……目前,我國研發的電渦流阻尼新技術正在大型橋梁工程、重要建筑工程、電力工程、新能源工程等領域廣泛應用。
14年來,陳政清帶領團隊一直在研究電渦流阻尼技術。如今,這項技術取得了兩項重大發明,實現了產業化。據了解,相關發明專利獲得了國際發明專利申請優先權,相繼獲得日本、歐盟和美國專利,確立了電渦流阻尼新技術的國際領先地位。
“面對研發中的那些艱難時刻,支撐我們不放棄的動力就是一種信念:油阻尼器是從國外引進的技術,在抑制橋梁振動方面遇到了實質性困難。我們應抓住契機,開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讓中國人在工程結構減振領域做出一項新貢獻。”陳政清告訴人民網記者。
陳政清院士介紹電渦流阻尼技術相關設備。(受訪者提供)
創造新品種阻尼器 實現產業化發展
如今,電渦流阻尼技術既實現了經濟效益,也實現了社會效益。陳政清介紹說,此前,工程領域在全世界都沒有電渦流阻尼器這個品類。我國的技術創造形成這個新品種的阻尼器后,它的產業化直接產生了經濟效益。同時,該技術還帶動了國內重載滾珠絲杠行業的技術突破,滾珠絲杠的應用領域也從機械工程擴展至土木工程等新行業,產生了更多經濟效益。
新型阻尼器技術的應用還為使用者帶來了間接經濟效益。以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為例,採用電渦流阻尼新技術之后,一次性上橋的人數從400人飆升至1000人以上,僅門票收入一項就可以實現2.5倍的收益。
同時,依據新技術開發的新型阻尼器產品,根據產品類型不同,一次性使用年限可以達到20-50年以上,比常規油阻尼器產品的使用壽命提高了兩至四倍。這將大大減少工程結構運營期的成本投入,在阻尼器方面的年平均投入成本能夠降低三分之二以上,實現節約資源的社會效益。
大學研發領跑國際的“原創性技術”須扎根企業
“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大多是通用技術而不是專用技術。通用技術的應用場景很多,非常值得推廣到市場。”陳政清告訴記者,原創性技術的研發,往往針對的是特定領域內多個行業共同存在的瓶頸問題,以更廣闊的思路尋求解決方案。因此,原創性技術通常可以成為多個行業應用的通用技術。
大學研發的一項項通用技術,如何才能成為領跑國際的“原創性技術”?在陳政清看來,從目前全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來看,要在一個小圈子內和一個專業方向上提出原創性的技術非常困難。比如電渦流阻尼新技術,其開發過程就涉及動力學、電磁學和機械工程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因此,高校與科研院所在管理方式上不能急功近利,隻看見短期效益,而是要為這些“原創性技術”的成長提供良好土壤和源源不斷的支持。
陳政清認為,大學研發的通用技術要成為領跑國際的“原創性技術”,僅僅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不行的,還必須扎根於企業。它需要經歷由“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經歷從0到1再到100,再到成千上萬的階梯式發展。“因此,好的成果轉化制度與管理辦法就顯得非常重要。”陳政清介紹說,2018年,湖南大學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以來,做了很好的探索與嘗試,目前已經取得了較好的前期效果。他強調,在新成果的轉化中,高校還必須為研發團隊的技術骨干提供較好的保障條件。同時,在技術從學校到企業轉化的過程中,還必須讓骨干教師有一定的靈活度來選擇在學校和企業承擔的工作量,保障必要的工作待遇和參與企業工作的限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