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中國生物醫藥成果顯著 未來仍需全產業共同發展
人民網北京10月28日電(白帆)27日,“2020科技創新企業前沿峰會”在京舉行,本屆峰會旨在探討科技前沿話題,挖掘最具潛力的科技創新企業,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會上還發布了首屆人民網科技創新企業優秀案例。本次峰會緊扣科技發展脈搏,聚焦新基建,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兩大戰略新興行業,邀請科技領域專家以及科技創新企業代表匯聚一堂,共同為我國科技和創新建言獻策。
圓桌論壇二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翁羽奇 攝
近幾年,生物醫藥成為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倍受關注的領域之一,同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更加重了社會各界對這一領域的關注。藝妙神州創始人、CTO齊菲菲博士對此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整個生物醫藥行業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也帶來了一些經驗教訓。通常情況下,疾病的治療分三個階段,首先是預防,比如接種疫苗。其次是診斷,比如針對新冠肺炎做的核酸檢測,它決定了是否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准確確診,最后是針對該疾病的藥物研發,通常情況下診斷試劑的研發需要的時間較短,而疫苗的研發涉及到臨床試驗,需要的時間相對較長,而藥物的研發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此次關於新冠疫情的應對,再次應証了這個過程,首當其沖的是核酸檢測,然后是疫苗的研制,最后是藥物研發。但是由於疫情的急迫性,無論對於診斷、預防還是治療,都對我國的生物醫藥行業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我們針對某一種疾病做藥物的研發,歷程非常長,從研發到臨床實驗,最后拿到新藥的証書批件做生產,平均需要十年的周期。”齊菲菲博士提出,未來幾年是否還會出現新的病毒和疫情?能否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上述工作?是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
實際上,疫情的防控和治療所產生的挑戰只是醫藥領域的一個方面,在醫療設備領域、醫藥冷鏈運輸領域以及一些審批審核環節,都還有諸多方面要完善。對此,齊菲菲博士指出,醫藥行業的發展有賴於諸多相關行業的支持,在儀器設備方面,由於國內目前仍舊依賴進口,而中國拿到那些最新設備則會比其他發達國家落后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從而阻礙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同時,他還指出,國內藥品冷鏈運輸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高鐵和航空公司的運輸限制也制約了這一行業的進程,這也是未來生物醫藥行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加科思研發總裁胡邵京則提出,生物醫藥從研發到臨床試驗,最后應用於病人,因此藥品的市場回報最終形成完整的循環,這一過程全程受政府政策的影響,包括其中的審批環節、准入環節以及市場補貼、醫保體系等,目前國內在這些方面已經有非常大的改進,但仍然有改進的空間,如果進一步完善之后,會對整個行業有更大的助益。
此外,和瑞基因CEO周珺也表示,“腫瘤的防控要從中晚期的治療逐漸向早期的篩查和防控去轉移,這樣在腫瘤治療過程中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對比美國的腫瘤死亡率,中美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過去幾年新藥供給不足,但隨著創新藥企增加,未來這方面會有很大改觀。另外,更重要的是國內對腫瘤的早期篩查防控方法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在我們與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南方醫院等機構共同發起的大規模前瞻性肝癌隊列研究中,通過創新的基於基因檢測技術的篩查方案,絕大部分患者都在早期與極早期被發現。針對這個階段肝癌進行的早干預、早治療效果很好,所以我們希望這個技術未來能夠在更多的瘤種上面應用,使更多的患者獲益。”
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與挑戰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誠如各家企業所言,這需要整個產業鏈的落地和完善,也需要政府政策更切實的幫助行業發展。但與此同時,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的生物醫藥發展也取得了舉足輕重的成就。國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指出,“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間,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從原先的仿制向原始創新在過渡,國家“十一五”期間設立”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這十幾年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的十幾年,取得了非常顯著的、讓世界矚目的成就。”
他解釋道,從中國生物醫藥監管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到整體研發能力的提高都越來越好,中國加入ICH之后,沿用了全球最高的藥物研發和監管標准。與此同時,國內制藥企業這些年孕育出越來越多的臨床前候選藥物品種,相信在“十四五”期間,國內制藥企業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候選藥物會越來越多,成為新的快速發展時期。但他也指出,藥物研發是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相應的配套產業也應緊緊跟上,比如上游的原料、生產藥品的儀器設備等等,“未來需要持續加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研發出越來越多的國產配套產品,為我們的藥物研發提供更多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