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科學家的好奇心(創新談)
如果說科學真理是大海的彼岸,那好奇心一定是黑暗中閃爍的燈塔,幫助科學家燃起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信念
前不久,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了飛行途中的深空機動,各系統狀態良好,向目標繼續行進。“天問”之名,正取自古代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這個飽含深意的命名,其實是對中國人數千年來叩問蒼穹、孜孜以求、勇於探索的最佳紀念。
每一次“問”,背后都有一份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本能,在科學家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借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
從航天發射到深海科考,從人工智能到生物技術,無論是基礎科研還是技術開發,科學研究每邁出一步,都能挖掘出許多創新和好奇心的故事。我國著名數學家吳文俊總對新鮮事物抱有一份好奇心,年近60歲還決定從頭學習計算機語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是因為小時候看見了夜空中的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點燃了自己的科學夢想……縱觀世界科學發展史,力學定律、青霉素的發現等眾多科學研究,一開始都是緣於科學家的好奇心。
對一位科學家來說,好奇心是如此重要,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創新的秘訣之一是先人一步,好奇心幫助科學家刨根問底、永不停留。假如別人已經踏出了一條上山的道路,科學家被好奇心驅使著,總想試試更快更好的道路,想去更多的山頭看看風景。
勝利的果實往往浸透了汗水。再有意義的工作,一旦陷入重復和頻繁的失敗,就容易讓人焦躁而倦怠。唯有好奇心做伴,中途戰勝自我產生的滿足感或挫折感,才能夠抵御漫漫旅途中的疲憊和單調。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曾說:“未知的東西能吸引人,讓你吃那麼多苦、受那麼多累,然后還有興趣一直做。”如果說科學真理是大海的彼岸,那好奇心一定是黑暗中閃爍的燈塔,幫助科學家燃起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信念。
從本質上看,由好奇心驅動的科學研究是為了探究真相。一旦科學家把這個目標放在首位,追求物質回報自然就放在了次要位置。首位獲得“促進歐洲天體物理學及宇宙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彭影杰曾說,做科研不是為了得獎或商業化,而是為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況且,好奇心越強的科學家,在面對異議時經常表現出更大的包容性,在面對權威時能夠大膽質疑。一個對未知饒有興趣的科學家,常常樂於在和他人的交叉討論、協作共享中,互相激發科學靈感。
願科學家這份好奇心得到充分的珍視,少一點急於求成,多一分鼓勵寬容,讓好奇心牽引著他們跋山涉水,抵達科學真理的彼岸。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2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