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版權規則,《八佰》能否救市?
8月14日,“姍姍來遲”的《八佰》作為影院復工以來首部行將上映的國產商業大片,終於在全國不同城市迎來了第一波點映。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被業內寄予了救市期望的《八佰》,首輪點映當天僅在全國放映了7029場,當日排片佔比為3.6%,卻一舉斬獲1438萬元的單日票房,吸引了33.6萬觀影人次,單日票房佔比高達22.7%。受此鼓舞,《八佰》很快開啟了第二輪全國大規模點映,8月17日二輪點映首日再斬獲5124.82萬元票房,助推當天總票房突破7500萬元,刷新影院復工以來單日票房紀錄。
然而,特殊時期的亮眼回歸卻不能保証《八佰》就此一往無前,特殊的發行模式成為《八佰》市場效應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八佰》定檔初期,關於其將採用多種院線發行模式的消息即在行業內傳開,最初的說法為:年均票房200萬元以上的影院採取正常分賬的模式,200萬元以下的影院則需要採用買斷發行的模式。雖然《八佰》片方隨即作出回應,表示暫未下發任何發行通知,但並沒有否認傳聞中的發行模式變化。
在此后一段時間裡,根據大量影院的反饋,市面上《八佰》實際採用的發行模式有三種:
第一種,影片正式上映時,年均票房在200萬元以上的影院,實行正常分賬模式,即扣除向國家繳納的3.3%特別營業稅和5%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后,片方和影院按一定比例(影院所拿比例通常為35%至40%)對余下票房進行分成。
第二種,年均票房在200萬元以下的影院,按照上一年實際票房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保底金額,並繳納保底費用。據了解,參與這類發行模式的影院,片方和影院會按照一定比例(普遍說法為3.5%)確定一個保底票房,影院需根據保底票房預付某個比例的保底費用,該比例與正常票房分賬的比例相似﹔超出保底票房的部分,片方和影院再按正常模式分成。在該種模式下,影院《八佰》的票房隻要達到3萬元左右,扣除專項費用等固定稅費后也可基本覆蓋保底成本。
第三種,院線、影投(影視聯合出品方)根據旗下多家影院的年均票房數據,和發行方確定打包價一次性買斷影片,然后將買斷金額分攤給旗下相關影院,影片上映后不再與片方進行票房分賬。但是買斷方式是否真正執行具有不確定性。據透露出的片方通知,《八佰》片方華誼兄弟仍支持按正常分賬模式放映該片。
筆者認為,對於華誼兄弟而言,此次主動挑起對院線發行規則的動議不難理解,主要目的還是盡可能降低風險,保障《八佰》的收益。從《八佰》點映階段專門面向去年票房在1000萬元以上的影院開放即可看出,華誼兄弟此次對《八佰》採取的是精准營銷,聚焦優質影院,抓住市場上常說的20%的優質影院貢獻的80%的票房。此外,部分中小影院以往存在盜錄、偷票房等不規范行為,疫情之下有些影院為牟利可能會變本加厲,因此華誼兄弟通過保底+分成、買斷等模式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偷票房等行為帶來的損失。華誼發行此次採用分階段秘鑰,以及在《八佰》放映期間成立專門的市場檢查小組,均是為了規避票房流失。
實際上,保底+分成、買斷等模式本身便是發行商一直以來可選擇的商業措施之一,只是在整體電影市場的上行階段這類措施並沒有太大作用。但受疫情影響,當前電影市場下行,在片方抗風險能力減弱的情況下,特殊時期的非常態行為可以理解。不過這種模式要想在后續影片發行中廣泛復制,還有些困難,因為全國低票房的影城更多承擔著將影片向三、四線城市下沉的作用,這類影院仍然貢獻著全年四分之一的總票房。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非常態行為會給中小規模影院帶來更大的壓力,而這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影院在院線發行鏈條中本就處於下游,對片方和影片本身的依賴度較重,話語權及應對能力也就偏弱。影院在這次非常規發行中也被倒逼探索更加豐富的盈利模式,提升自身的風險抵抗力。(李楊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