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四部打造穩定靈活機制助力人才成長

“大膽試,創新風險我們擔”(創新故事)

本報記者  劉詩瑤
2020年08月17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這個平台是國內首個基於大數據架構的產品數據管理工業軟件,以‘互聯網+’跨單位遠程在線協同研發模式,替代原有紙質和光盤的流轉過程,全部‘無接觸化’開展協同研制業務,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了數據管理、技術架構以及研制流程的全國產化。”日前,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四部自主研發的雲架構產品全壽期數據管理平台,入選國資委首批企業數字化抗疫產品和服務名錄。

  這樣自主創新的例子在四部很多。55年來,四部自主研發了多個系列的“國之重器”,幾乎每個型號都是我國固體彈道導彈發展史上的經典。突破技術瓶頸,解決關鍵問題,主要得益於人才的支撐。四部通過打造穩定靈活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充分激發人才活力。

  “工作遇到障礙,以前會抱怨,隻想著適應。現在卻絞盡腦汁地想怎麼優化或改變。”設計師王紅倉介紹,過去單個型號軟件維護需要兩三個人,經過技術革新,如今兩三個人維護十幾個型號﹔攻克軟件無線電核心技術后,徹底擺脫了部分環節“外包”的不便制約﹔以前老一輩設計師十幾個人用手搖計算機,算彈道得算一個月,現在用高算中心替代風洞試驗獲取八九成的氣動力數據,每年能省成本兩三千萬……據統計,四部70%以上的創新項目,都是科研人員根據自身崗位需求進行的在崗創新。不畏難、多思考、著手干,已成為這裡的科研習慣。

  “單是眾創基金,部裡就設立了三種級別,包括部主任創新基金、室主任創新基金和自主創新基金。每年投入均在1000萬元以上。”四部主任鐘世勇介紹,以自主創新基金為例,除了自下而上申報,四部還會進行“懸賞競標”,鼓勵個人或團隊“揭榜挂帥”,落實“誰能干就讓誰干”。隻要肯拼搏進取、創新創效,單個項目團隊獲獎50萬元、100萬元,個人拿到十幾萬、幾十萬的獎勵已不是新鮮事。“部裡設立了一套容錯機制,我們常對年輕人說‘大膽試,創新風險我們擔’!”

  除了穩定靈活的科研經費支持,四部認真謀劃專業技術、管理、技能三支隊伍建設及實施人才強部戰略的有效舉措,從干部選好育好、人才聚好用好、基層堡壘建好管好等方面做好人才培育。

  多年前,剛入職四部的一位年輕設計師和同事,打算向導彈專家黃緯祿院士匯報某型號論証情況。沒想到,黃院士不開會,而是邀請他們到家裡喝茶,詢問這位年輕人彈道細節時,都用請教的、極其謙虛的口吻。他虛懷若谷、愛惜人才的大家風范,打動了所有人。

  “這個故事在四部代代流傳,激勵著我們,幫助更多年輕人成為棟梁之材。”一室主任郭冬子說,通過專家帶領、承擔課題等途徑,積極推進人才資源結構調整與優化,努力探索精准培育,採用“集中項目論証”方式,加速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造就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后備軍。部裡開展“私人訂制”的培養計劃,確保一人一方案,有針對性地培養青年技術骨干。

  每逢周五下午4點,四部的創新工作室都會召開“腦動一小時”活動,青年人輪流採用演講報告的形式,圍繞研制型號、系統、試驗中的技術難題熱烈交流。隔一段時間,工作室還會舉辦“型號知識競賽”。“對新人來說,單看設計任務書、總結報告學習,難免覺得枯燥。但參加趣味橫生的知識競賽,讓我牢牢記住了專業名詞,提高了理論功底。”設計師董達說。

  對員工生活多加照拂,讓科研人員沒有后顧之憂,也是四部一直在做的事情。黨委書記張邵軍說:“近20年來,職工人均收入連年增長。出差職工家裡有困難,部裡會積極解決﹔職工生病了,我們也第一時間提供幫助。”

  人才接力生生不息,創新火焰永續長明。“不能活在從前的榮譽裡,要抱著從零做起的心態,堅持為人才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攻堅克難,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實現更多顛覆性技術的突破,為國家多做貢獻。”張邵軍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7日 19 版)
(責編:林露、連品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