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技術使裝備制造業的設備、技術、人員、工藝、流程等均可共享
共享制造助力產業升級(新視點)
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如何探尋創新發展的應變之道?在日前舉行的機工智庫發布會上,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的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表示,從外部看,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全球制造業的價值鏈和產業鏈面臨重構﹔從內部看,我國裝備制造業許多老問題和新風險的解決已迫在眉睫,考驗著產業內生韌性。
“雙重壓力下,我國裝備制造業要緊緊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窗口期和機遇期,加快提質增效、加速轉型賦能,提升產業鏈國際競爭力。” 石勇說。
機工智庫研究員陳琛認為,目前共享制造受到歡迎,使先進制造工藝和流程的共享成為可能,將助力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例如一些園區和產業集群裡的企業開始共享工廠、生產設施、檢測設備,未來甚至可以共享資金、專利、經驗和技術服務等。”
這種共享是基於雲平台和互聯網實現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發展,讓不同企業間的資源可以實現高效協同,讓更多產業組織從封閉型走向開放型,從而整個產業鏈的聯系將更加緊密,也更有利於技術的研發突破。” 陳琛說。
“我國裝備制造業應加快轉型,努力搭上大數據、人工智能、5G應用的‘快車’,進一步夯基礎、強工藝、補短板。” 機工智庫研究員司建楠說。
司建楠表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更好地為我國裝備制造業加速轉型賦能,支撐和助力裝備制造業發展從量的積累、點的突破逐步轉為質的飛躍和系統能力的提升。“目前,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改造、上‘雲’進程仍有待進一步推進,隻有實現數字化技術的互聯互通,才能實現共享制造。”
基於外貿、新技術等影響因素的分析,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建議,從短期看,我國裝備制造業要注重“補鏈”,梳理供應鏈斷點,盡快找到替代方案,確保產業鏈平穩﹔從中期看,要著重“固鏈”,疏通短板裝備“卡點”,聚焦“卡脖子”的重點領域,確保產業鏈安全﹔從長期看,要做好“強鏈”,抓住“新基建”政策窗口期,解決大而不強的問題。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2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