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高校“雙一流”建設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新時代,涉農高校科技創新面臨新挑戰

2020年07月30日08:5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7月30日電 (記者林露)“新時代,涉農高校的科技創新面臨新問題、新挑戰,需要新理念、新舉措。”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通過科技創新興農強農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領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有力地支撐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上世紀70年代,由中國農大主持開展的“黃淮海鹽鹼地綜合治理大會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孫其信認為,作為涉農高校,打好強農興農的科技創新攻堅戰與持久戰,既要有“頂天”的魄力,勇於探索國際最前沿、最關鍵、最難突破的農業科學問題,又要有“立地”的情懷,致力於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億萬農民的福祉,用之於民、惠之於民。

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吉林時強調,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孫其信向人民網記者介紹說,2009年起,中國農業大學就來到梨樹從事黑土地保護利用與信息農業技術研發推廣,與中國科學院等科研單位一起研發並創建出以玉米秸稈覆蓋、全過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為核心的梨樹模式,形成糧食增產和黑土保護的疊加效應。未來,中國農業大學將積極聯合國內專業優勢力量,助力打贏東北黑土地保衛戰,並通過發展綠色農業,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黑土地保護的隊伍中來。

“新時代,涉農高校的科技創新面臨新問題、新挑戰,需要新理念、新舉措。” 孫其信認為,在創新方向上,要突破傳統慣性和研究尺度,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在保障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動植物綠色生產與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全球農業和國際發展等重大課題上,超前謀劃、精准布局,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創新水平上,要強化上游基礎研究,促進中游關鍵技術研發,推進下游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力爭取得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重大成果,提高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的源頭產出和供給。在創新投入上,要改變農業科技投入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與農業農村科技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特點不相適應等問題,優先補齊三農科技創新短板。

加強知農愛農、強農興農人才培養

中國農業大學順應新時代、新要求,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農業綠色發展、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方面正在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孫其信告訴人民網記者,依托學科優勢,中國農大正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依托農業資源與環境、畜牧學、農業工程、作物學等“雙一流”建設學科,設立“科技小院”“牛精英”“卓越臨床獸醫”等改革專項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為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典范。

“我們探索通過‘科技小院’建設,深度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孫其信介紹說,學校依托全國23個省市建立的127個科技小院,累計服務農戶超過20000戶,覆蓋45個作物體系。科技小院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有效結合,以研究生為主體的建設者長期扎根基層,零費用、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服務農戶及生產組織。

孫其信告訴人民網記者,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國農大通過持續開展社會實踐,助力學子深入鄉村了解民情、增長才干。目前,中國農大正在引導廣大農科學子積極投身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開展“脫貧攻堅·青春建功”專項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搭建“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實踐育人平台,組織學生深入產業一線、田間地頭、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感悟農業農村農民發生的實際變化,發揮專業特長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與此同時,學校還深入挖掘和廣泛宣傳開展廣大學生躬身實踐的鮮活故事和事跡,涵養農大學子“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三農”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深度融合。

(責編:林露、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