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貴州非遺扶貧——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2020年07月22日08:57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刺繡、漆器……這些散落在貴州民間的傳統工藝品品種繁多、特色鮮明、風格突出,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貴州省依托豐富的非遺資源,通過鼓勵建設扶貧工坊、文化傳習所等舉措,大力開展文化扶貧,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照亮脫貧之路。

在這條扶貧道路上,不少非遺傳承人成為脫貧帶頭人,在振興傳統工藝的同時,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龍祿穎和高光友就是其中的兩位代表人物。

“繡”出錦繡生活

龍祿穎是貴州省施秉縣舞水雲台旅游商品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貴州省高級工藝刺繡大師,也是黔東南州級苗族刺繡傳承人。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苗繡技藝,天資聰慧的她12歲便獨立完成了長約10丈的繡片,並把它裝飾在自己的長裙上。

上世紀90年代,很多大城市都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而從外面世界回來的龍祿穎發現家鄉並沒有大的改觀,苗家姐妹的生活狀態仍然和她外出之前一樣。巨大的落差使龍祿穎下定決心,要讓家鄉發生改變。於是,龍祿穎辭掉國企出納的工作,帶著10多年的積蓄返鄉創業。

2006年,龍祿穎抓住家鄉發展旅游業的契機,成立了舞水雲台旅游商品開發有限公司。公司創立之初,在傳承非遺手工技藝的同時,將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相結合,創新外在形式,打造更容易被當下市場接受的產品,很快獲得了多家文創公司的青睞。經過14年的探索發展,公司由一個最初僅有8人的手工作坊,發展到現在擁有1297名繡娘、年產值破2000萬元的地方文化企業。

為了將更多精美的刺繡技藝推廣出去,龍祿穎開始擴展繡娘的隊伍。身為從貧困山區走出來的苗家姑娘,她深知文化水平不高的苗族婦女就業的難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她開設繡娘培訓班,教授刺繡技巧。培訓結束后,龍祿穎在每個培訓的鄉鎮村寨開設錦繡工坊,發放統一的刺繡材料包,讓大家都成為公司的繡娘,幫助她們就業。幾年間,參加過培訓的繡娘達600余人,其中,貧困戶佔比達60%。這些繡娘農閑時去公司領樣品,在家刺繡,交由公司統一收購銷售。靠這種方式,許多繡娘每年能增收6000余元,舞水雲台旅游商品開發有限公司也成了一家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的綠色企業。

田興妹是舞水雲台商品開發有限公司的一名繡娘。她告訴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因為身有殘疾,以前的家庭收入僅靠丈夫一人支撐。加入舞水雲台的繡娘培訓計劃后,她通過閑時刺繡,平均每月能夠獲得2000元的收入,這讓她對生活重拾希望。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像田興妹這樣的繡娘,舞水雲台就有51人。

“我們的企業走的是半公益半商業道路,在帶動當地婦女就業增收的同時,也在客觀上起到了激發苗繡傳承、擴大苗繡傳承的社會功能。”龍祿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一直堅持傳承發展本地民族文化、幫助村寨婦女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隨著企業的發展,龍祿穎也開始認識到版權保護的重要性。今年,在貴州省版權局等的幫助下,龍祿穎公司創作的苗繡產品進行了網上著作權登記。她們把版權証書放置在產品宣傳上,為企業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今,龍祿穎創立的苗繡企業已成為貴州省集刺繡生產、銷售、研發、培訓、非遺傳承等為一體的民族品牌省級扶貧龍頭企業,2019年回收非遺繡品累計4.784萬件,訂單收購資金達956.76萬元,參訓群眾戶平均增收6700元以上,帶動669戶貧困戶就業脫貧,實現造血式扶貧。

14年舞水雲台,大大小小的刺繡培訓和生產基地在大山深處落戶,千余苗家婦女涉足這番事業。“用一針一線,實現鄉村振興”,舞水雲台扶貧工坊的初衷正在實現。

“漆”出七彩之路

大方漆器是貴州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2008年,大方漆器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制作大方漆器是一個工藝復雜、工序繁多的過程,從設計、胎坯、灰地到漆地、裝飾等過程,以及生漆收割、胎坯制作、漆器形成,一共有50多道工序,82個環節,且隻能由漆器藝人純手工完成。其中,純大漆和皮胎等工藝是大方漆器所獨有。

高光友是國家級非遺——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高級工藝美術師。他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長大,1985年參加當地舉辦的漆器文化培訓班后,經老師介紹進入國營漆器廠拜師學藝。在漆器廠師傅們的指導下,高光友一頭扎進傳統漆器制作技藝學習中,創新傳承漆器技藝。高光友向記者舉例介紹,通常漆器技藝中的快速堆鼓需要5天,他創新技藝使堆鼓時間縮少至1天,極大提高了漆器行業的制作效率。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營漆器廠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浪潮,逐漸失去了生產和發展的動力。朋友勸高光友放棄漆器轉行,但他還是選擇堅守。“除了喜歡漆器,還因為它是我們彝族人的傳統文化,它的文化價值遠遠大於市場價值。”高光友說。

2013年,為了更好地傳承這一項非遺,高光友創立了貴州省大方縣高光彝風漆器開發有限公司,吸納了一批民間漆器藝人,專門從事漆器工藝品設計加工。由於技藝精湛,產品精良,高光友的公司很快就打開了市場,產品銷量不斷攀升,年產量3萬件(套),實現年銷售額563萬元。

市場供不應求,而大方漆器功夫細、出活慢,高光友決定招聘周邊的貧困戶學習就業。2019年,在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大方奢香古鎮,高光友開設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傳習班,專門招收精准貧困戶傳習授藝,共開設兩個班次,培訓人數60余人。

劉江家庭貧窮,且患有腦梗多年,他的3個子女一直未實現就業,高光友便讓他的子女進入公司的文化傳習所學習手藝。劉江告訴本報記者:“在家門口既掙了錢,還學了手藝,真得很感謝高光友。”記者了解到,目前高光友的公司帶動就業崗位18人,其中精准貧困戶4人,輻射帶動生漆產業就業160人。高光友表示,未來將加大傳承授徒,讓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發揚光大。

高光友傳承漆器文化發展的同時,帶動了當地貧困戶實現脫貧,獲得了政府認可。2018年12月,由高光友組建的技能大師工作室被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命名為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19年10月,高光友被評選為2019貴州省文化產業“十佳人物”,以表彰其為漆器文化產業和扶貧作出的貢獻。

龍祿穎和高光友的故事,是貴州省非遺扶貧的一個縮影。據介紹,截至今年6月,貴州省已建立3個“非遺小鎮”、10個“非遺村落”和10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貴州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已形成以點成線、連線成片的發展態勢,成為非遺傳承和帶動更多群眾一起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除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年來,為助推“非遺+扶貧”,貴州省還實施開展“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對70周歲以上的國家級傳承人,實施搶救性記錄工程等多項舉措,加強非遺助力脫貧攻堅。

“截至目前,貴州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共培訓傳統手工藝人10余萬人。”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黎盛翔告訴記者,通過重點培養民族傳統手工藝研發,在激發傳承人的內在潛能的同時,還豐富非遺作品題材,拓展應用空間,解決發展難題。同時,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讓傳承人成為振興傳統工藝、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推動上萬人依托傳統手工技藝就業和創業,推動“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本報記者 侯偉)

(責編:林露、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