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非遺傳承,打破圈層(新語)

張子晗
2020年07月20日0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多一份新意和驚喜,與更多熱愛者相遇,就更有可能把文化資源轉化為市場潛力

  

  一把老琴,打磨新曲,不斷將新表現形式融入傳統,學生上門請教,網上吸引點擊,游客慕名而來。一把從父輩手中接過的弦子,在弦子舞傳承人次仁旺堆手中,撥響了新的旋律。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對非遺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各級非遺項目持續擴增,目前僅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就超過3000人。從搶救性保護到活態傳承,非遺如何向前多走一步,帶來更多新意和驚喜?這是擺在次仁旺堆們面前的課題。

  網絡正在成為傳承的重要渠道。可以看到,非遺線上傳播、傳承人直播帶貨漸成常態。戲曲藝術和短視頻的聯姻,催生了不少圈粉佳作。一段時長15秒的京劇老生開懷大笑視頻,收獲2000萬次觀看和80萬次點贊﹔運用屏幕動態貼紙,網友也扮上臉譜、過一把戲癮。

  而如何讓“觸網”變“融網”、讓借力發展轉化為深度融合,值得更多探索。傳播學有一句名言,“媒介即訊息”,網絡不僅僅是傳播渠道,更影響著非遺展示內容的演進和更新。在網絡傳播的環境下,突破傳統圈層,嘗試與其他領域擦出新火花,是不少非遺項目的努力方向。

  用練習生模式選拔非遺傳承人,用民樂嗩吶吹奏電音,將舞台劇、街舞、小品融入皮影戲……新嘗試層出不窮,年輕人既是觀眾,也是主角。古老與現代和諧交織,變“加法”為“乘法”,打開非遺通向當下生活的更多接口。

  當然,非遺的創新型傳承,不僅依賴深厚技藝和“破圈”巧思,也需要來自平台、渠道、投入等多方面的支持。隻有形成合力,非遺文化才能被更多人看到、聽到,並最終為市場化蹚出一條寬途坦道。

  無論是一把弦子、一段唱腔,還是一塊刺繡、一幅水墨,多一份新意和驚喜,與更多熱愛者相遇,就更有可能把文化資源轉化為市場潛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0日 12 版)

(責編:林露、劉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