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50多年探索創新非遺技藝,芒康弦子舞傳承人次仁旺堆——

一把琴 一生歌(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本報記者  徐馭堯
2020年07月20日0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次仁旺堆在演奏弦子。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核心閱讀

  50多年前,次仁旺堆和藏族傳統樂器弦子結緣,從此難以割舍。

  次仁旺堆不僅傳藝,還創作超過百首新的弦子曲,並且一首首錄制成唱片。琴聲再起,樂器的生產銷售也帶動了鄉親們致富。古老技藝,散發出新的魅力。

  

  走近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鹽井鎮一處小院,聞得管弦咿呀。叩門,樂止,一個穿著朴素的老人拉開大門。

  “我就是次仁旺堆。”上下打量,實難相信這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芒康弦子舞的傳承人。

  “能請您演一曲嗎?”記者試著詢問。老人徑直坐下拿起琴,擺起姿勢就拉。琴有兩弦,琴面色彩鮮艷,這是藏族傳統樂器弦子,藏語裡也叫比旺。

  樂聲一響,氣勢自生,拉著琴的次仁旺堆異常專注。口中哼唱的,是他唱了幾十載的芒康弦子歌。

  改良編排,古藝奏新曲

  次仁旺堆對這把琴的愛,似乎與生俱來,他也說不明白。

  他今年64歲。第一次動琴,已經是50多年前的事了。

  次仁旺堆的父親和叔叔都會拉弦子。看著叔叔挂在牆上的琴,次仁旺堆的心像被撓了一樣。趁著叔叔不在,他搬來椅子,把琴從牆上拿下來。一番輕攏慢捻,琴聲不成音律,卻讓初次動琴的次仁旺堆心潮澎湃。后來,叔叔知道了次仁旺堆偷偷摸琴的事,也不怪罪。就這樣,次仁旺堆開始向父親和叔叔學習拉琴手藝。

  在次仁旺堆的家鄉,每到傍晚,男女老少就聚在一起,一個人拉弦子,邊拉邊唱,剩下的隨著樂聲起舞,這便是弦子舞。

  1985年,作為鄉鎮文藝骨干的次仁旺堆入選芒康縣烏蘭牧騎文工隊。文工隊為他配了一把嶄新的弦子。

  當時的弦子樂曲式已傳承多年,弦子舞的視覺效果也相對平庸。當年,文工隊代表縣裡去昌都表演,那是次仁旺堆第一次和這麼多同行交流切磋。但匯報演出時,成績卻不理想,次仁旺堆第一次對自己打小熱愛的弦子有了一絲動搖——弦子不如它們嗎?

  后來,次仁旺堆多次前往芒康周邊的區縣,觀摩學習其他區縣的舞蹈形式和樂曲節奏。回到芒康,他就拿起文工隊發的那把琴,反復調整摸索,努力將其他藝術形式化入弦子的樂曲之中。

  創新傳承,非遺進唱片

  調整、排練、修改……經過十余年的打磨,次仁旺堆創作了超過百首新的弦子舞曲,其中大多數都是集百家之長的創新之作。每次看到別人的優秀節目,他都興奮得手舞足蹈,琢磨如何把這些表達形式融入自己的弦子。

  2000年,由次仁旺堆指導編曲、徒弟次仁頓珠等表演的芒康弦子舞《扎西熱巴》拿下全國第十屆群星獎金獎。比賽前,次仁頓珠和文工隊的隊員們密集排練了4個多月,每天都在房間裡,渴了就喝點酥油茶,餓了就啃饅頭,就為了把每一個節奏都磨得更加流暢。

  次仁頓珠無法忘記當年在舞台上的樣子。站上舞台那一刻,次仁頓珠腦子裡不斷浮現幾個月來的艱辛、十幾年來次仁旺堆老師的諄諄教導。曲罷,謝幕,鞠躬。耳邊掌聲如潮。回到后台,同行也涌了上來,和他們合影留念。

  賽后,次仁旺堆變得更加忙碌。成都一家錄音公司聯系他,表示希望能把芒康弦子錄成唱片,方便保存、傳播。“大好事啊!”回憶起對方的建議,次仁旺堆仍激動萬分。2005年,他來到成都,坐進錄音棚,這摸摸那看看,一曲錄完聽到回放,還一直感慨錄音效果真好。

  此后,他每年都去成都,把之前傳承、改良創新、重新創作的弦子樂曲一首首錄制,如今已經錄了百余首歌曲的唱片。“這是咱們的寶貝,下一代人要記住!”次仁旺堆說。

  現在,次仁旺堆已經退休,閑暇時依舊以拉琴為樂。不僅如此,他還在村裡帶出一群徒弟。30多歲的玉鄧已經跟著次仁旺堆學習了好幾年的弦子。拎一把琴,搬一把椅,兩人你教我學,已能合奏。“不圖掙錢,就是興趣。”玉鄧笑得爽朗。

  在鹽井鎮,像玉鄧這樣因為感興趣而學習弦子的人還有很多。讓次仁旺堆驚訝的是,很多年輕人也對這門古老的技藝有興趣,一打聽,才知道弦子舞和比旺都上了網,點擊量還不低。“既然有人愛看,有人愛學,那我就愛教!”次仁旺堆笑著說。

  制作樂器,產業助脫貧

  對比旺感興趣的人多了,也有人看到了商機,次仁頓珠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次仁頓珠創辦了一家比旺廠。但是2017年一場大雨導致滑坡,廠房在一夜之間被泥石流夷為平地。

  “別干了吧,打個工平平穩穩過日子不好嗎?”有人勸他。次仁頓珠不服輸,看著自己珍藏的獎狀和表演照片,他在心裡反復琢磨:“當年大家都不看好《扎西熱巴》,我們硬是給跳出來了,沒什麼不可以。”一咬牙一跺腳,次仁頓珠找到親戚朋友們借錢,希望重建比旺廠。

  “最早,這些琴不好賣。”次仁旺堆說,“外形難看、音調不准。”操千琴而后識器,次仁旺堆一眼就看出了這些問題。為了幫助徒弟渡過難關,他參與設計、指導工藝,這也讓次仁頓珠對弦子琴的制造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政府的幫助下,次仁頓珠的比旺廠重新開張,他也開始了自己的造琴之路。

  過了制造關,還要看銷路。次仁頓珠專程拜訪了多位知名藏族演員和西藏民族音樂研究者,請他們為自己的比旺宣傳代言。他的經歷打動了這些人,由此打開了比旺的銷路,很多芒康縣甚至西藏之外的客人都會到這兒購買樂器,他們大多是來自各地民樂團或者對藏文化感興趣的收藏者,次仁頓珠的琴品質好、樣式多,深受他們的喜愛。

  “去年,工廠生產、銷售了千余把比旺以及其他樂器,現在還在生產民族服裝,全年銷售額超過100萬元。不但自己致富了,還帶動4名殘疾人就業、1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了貧,平均每人年收入超過3萬元。”次仁頓珠說。“大家生活寬裕了,更愛買比旺回去表演了,既是給弦子也是給我們廠家打廣告嘞!”

  擁有千年鹽田的芒康縣坐落於昔日的茶馬古道,如今也是由滇入藏的必經之路,常有四方游客聚集。扎西開了一家民宿,和次仁旺堆亦徒亦友。次仁旺堆和扎西經常在客棧的院子裡一起拉琴,每到夏天游客多的時候,游客們會在院子裡點起一堆篝火,聽著琴聲,也學著跳起芒康弦子舞。

  有游客詢問這是什麼,“這是芒康弦子舞,咱們的非遺。”次仁旺堆總是笑著告訴游客,言語之中透著驕傲。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0日 12 版)

 

(責編:林露、劉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