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AI”不能少了“IP”

2020年06月04日09:28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AI”不能少了“IP”

  “新基建”來了!今年全國兩會上,“新基建”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詞。而作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版塊之一,人工智能(AI)也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的熱點話題。

  近年來,我國眾多企業發力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它們不僅注重自身技術研發,還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賦能其他產業發展。從今年全國兩會該行業代表委員們建議提案、發言和接受採訪時的思想碰撞中,可以對人工智能行業發展方向、存在問題和解決之道窺視一二。

  高頻引關注

  4月2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時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技術設施。其中,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是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版塊之一。“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智能,就像建在他人沙灘上的樓閣,隨時都會坍塌。”在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看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想要做大做強,就必須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尤其是開展基礎研究,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科大訊飛成立20多年來,一直以源頭技術創新為導向,持續開展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劉慶峰連續兩年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研究的相關建議。他表示,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研究包含語種語音語言技術、多技術融合、軟硬件一體化等多個方面,我國應在上述領域加大研發力度和科技成果轉化進程,並持續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應用,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

  連續8年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十幾份人工智能相關提案的全國政協委員、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一直呼吁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應用。在去年全國兩會上,李彥宏提交了一份“關於構建智能交通解決方案,讓老百姓出行更順暢”的提案。他建議,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實現對交通的“全面感知、全局決策、實時控制”,有效緩解交通擁堵,減少交通事故,讓老百姓出行更加順暢和安全。

  今年全國兩會,李彥宏又提交了兩份人工智能相關提案。在涉及構建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勾畫人工智能經濟發展藍圖的提案中,李彥宏建議,我國應加快打造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推進各行業積極應用自主可控的開源深度學習平台,並大力推進智能雲工程,支持開放平台的建設,以此加速產業智能化進程。在關於加快推進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助力交通強國戰略落地的提案中,李彥宏建議,我國要加快交通路網車路協同智能化改造,建設全國性的新一代智能交通治理平台,加快形成安全可靠的現代化交通治理體系。

  在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首席執行官王小川看來,企業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目的是賦能各個行業發展。他舉例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以多種形式、在多種場景中參與疫情防控。一些基於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產品,如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等,開始進入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這些產品可以有效降低醫生的誤診率和漏診率,提高診治效率。

  打好新地基

  知識產權在助力企業和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已是社會共識。正如劉慶峰所言,知識產權是人工智能的“地基”。該行業想要發展得行穩致遠,做好知識產權布局尤為重要。然而,在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知識產權布局方面,人工智能產業仍需解決一系列問題,打好“新地基”。根據知識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i智庫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專利價值及競爭力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1月,人工智能領域的中國專利申請量共計9.1838萬件。“截至2019年11月,中國人工智能專利授權量為2.5431萬件,在所有專利權人中,企業佔據半數以上。”《報告》顯示,目前,企業和高校是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主體,企業在該領域的專利數量更勝一籌。  為綜合評價創新主體的人工智能專利價值,《報告》構建了“中國人工智能專利價值及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對象包括中國及海外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

  “在該指標評價體系前50名中,企業數量達到28家,同樣佔據半數以上。其中,前三名均為企業,分別為百度公司、微軟公司和騰訊公司。”《報告》指出,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主要還是由代表科技創新風向標的互聯網企業以及代表技術創新孵化器的高校、科研機構共同支撐。

  目前看來,我國人工智能專利布局主要集中於應用領域,企業與高校合作開展研發和專利布局的佔比較低。

  知識產權如何更好地發揮支撐作用,為人工智能產業服務?《報告》建議,我國應引導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將理論研究與產業應用相結合,這樣才能夯實中國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促進人工智能行業快速發展。

“人才是創新的基礎”,《報告》顯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仍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應建立健全靈活的用人方式和激勵獎勵機制,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同時,我國應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引進和交流,構建開放的人才交流平台,幫助企業積極參與國際人才合作,提高獲取和培養優質人才的能力。相信在未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將發展得越來越好。(本報記者馮飛)

(責編:林露、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