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林露)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就助力脫貧攻堅和農業科技創新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
師生扎根鄉土鄉村 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2020年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孫其信告訴記者,在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評選中,中國農業大學拿下了兩個獎項。“這是學校連續第三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在全國高校中也是名列前茅。”據了解,該校農學院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楊寧教授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孫其信介紹說,中國農大農學院發起成立“全國農學院協同發展聯盟”,牽頭組織全國農科師生深入扶貧一線,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調研形成專著並引領推廣扶貧實踐經驗。通過發揮學科專業優勢,農學院扎根鄉土鄉村,在國家級貧困縣山西靈丘縣開辟有機旱作助貧道路與模式,打造“車河國際有機農業論壇”品牌,助力靈丘實現脫貧摘帽。同時,還設立精准扶貧研究生專項、鄉村振興青年農場主菁英班和種業菁英班,打造“三全育人”模式,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持續提供資源和動力,形成了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高校“范式”。
中國農大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楊寧獲得的是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這是中國農大教師連續第三年獲得這個獎項。楊寧教授作為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注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探索養雞產業扶貧新模式,培育出“農大3號”“農大5號”節糧型蛋雞,飼料轉化率達到1.99:1,比普通蛋雞節約飼料約15%以上,每隻雞增加9.15元純收入。2016年以來,在河南省、河北省、安徽省等貧困地區推廣養殖節糧型蛋雞501.35萬隻,實現增收6016余萬元。此外,針對大別山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自然特點和產業特色,楊寧教授還帶領團隊為各地產業扶貧“開方抓藥”,幫助金寨縣、霍邱縣等貧困縣實現脫貧。
“中國農大將順應新時代、新要求,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農業綠色發展、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方面不斷作出新貢獻。”孫其信說。
在農業科技核心關鍵領域和“卡脖子”技術上下功夫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國涉農高校牢記辦學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強科研創新,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孫其信表示,中國農大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在農業科技核心關鍵領域和“卡脖子”技術等方面,努力發揮創新的引領先導作用。
搶佔生物育種和獸醫公共衛生等基礎前沿制高點,實現國際領跑。“種業創新是農業科技的制高點”,孫其信介紹說,中國農大立足國際前沿,在國際上首次克隆控制玉米緊湊株型、密植增產關鍵基因,建立玉米緊湊株型分子調控網絡﹔針對動物育種技術,學校建立奶牛、蛋雞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平台,奶牛、蛋雞生物育種技術與產業應用處於國際前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更凸顯出獸醫公共衛生的重要性,學校圍繞動物疫病防控與公共衛生安全,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超級耐藥菌和耐藥新機制,推動WHO、EMA等國際組織和多個國家及時調整多黏菌素使用風險管理政策。”
中國農大還突破了核心關鍵技術瓶頸,大幅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面對飼料蛋白質資源嚴重短缺,該校李德發院士團隊研發出基於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日糧技術,可替代進口大豆15%以上,年節約大豆1470萬噸,氮排放減少20%。無線跨網適配技術和無線採集控制器等水產集約化養殖精准測控關鍵技術與裝備的研制,則打破了國際壟斷。
此外,中國農大一直致力於集成農業產業重大技術,服務國家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戰略。針對過度施肥、水資源緊缺等農業產業重大瓶頸,中國農大在東北糧食主產區創建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增產5%至20%,節本20%以上,水土流失減少60%以上。在華北平原糧食主產區傳承“曲周精神”,建設“國家綠色農業發展示范區”“綠色噸糧田”,在全國范圍內構建“科技小院”網絡,帶動2090萬農民實現5.66億畝農田糧食增產11.2%、減肥15.6%、增效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