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周淑英:傳統文化既可登世界舞台也能為經濟“造血”

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周淑英准備了一份特殊的“議案”。
“這幅山水剪紙圖中巍峨的高山取自鐘南山院士的‘山’字,畫中的蘭花取自李蘭娟院士的‘蘭’字。”為了表達對醫務工作者的感激,周淑英將一些抗疫人物的名字化作帶有“美德”寓意的中國文化符號融入到剪紙裡,並把它們裱成長卷。
周淑英的老家河北蔚縣曾是中國國家級貧困縣,如今這個千年古縣憑借剪紙、打樹花、拜燈山等傳統文化吸引了海內外游客的關注和到來,也帶動了當地很多人致富。甚至有海外七旬老人專門過來跟周淑英學習剪紙,並打算在海外舉辦剪紙展覽。
周淑英說,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就在於既可以登上世界舞台,也可以為經濟“造血”,甚至帶動基層民眾脫貧。
去年年底,周淑英和河北當地一家乳品企業“跨界”合作,結合河北11個設區市的代表性文化元素,分別為每個設區市創作了剪紙圖案並印在產品包裝上,獲得業界和市場的一致好評。“這種嘗試還不錯,既提升了蔚縣剪紙的影響力,也提升了乳品企業的文化內涵和銷量。”
疫情期間,雖然減少了外出,但周淑英幾乎一天都沒有休息。她跟乳企進行了第二次“跨界”簽約,並計劃根據中國每個省份的文化特點創作剪紙。與此同時,她還跟南方十幾家企業進行了文化合作,並探索了一些線上發展的模式。
周淑英說,雖然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影響,但疫情期間中國經濟迸發出新的生命力,也給她帶來了很多靈感和啟發,所以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她將建議增加非遺文化和企業的合作形式,讓文化成為“名片”的同時也帶動經濟發展。
近日,周淑英跟第三方簽訂協議,拿到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紀念品設計授權,又一次有機會將剪紙帶到世界舞台。這一次,她計劃加入中國傳統的吉祥元素如葫蘆、祥雲、牡丹等,並嘗試與戲曲人物、戲劇臉譜等相結合。此外,為了與世界接軌,在色彩運用上她將考慮國外的色彩使用習慣。
“希望各國民眾都能喜歡上剪紙,更希望我們國家的年輕人也能珍惜我們自己的文化。”周淑英說,這些年,她一直致力於把非遺文化納入教學體系,這是一項固本工程,不僅得到很多非遺傳承人的贊同,也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
如今,“非遺進校園”覆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各個學段。而周淑英近兩年來到過50多所學校授課,這也讓她為非遺傳承找到了新的出路。最近,她已經跟澳門一家公司簽約,未來將走進澳門的校園。
周淑英說,剪紙曾是她兒時回憶中過年的“標配”之一,她相信,這種回憶不會斷代,“中國的傳統文化韌性十足”。(記者 李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