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呂”和他的106座蘑菇大棚的故事
陽春三月的中原大地,春意盎然,遍地花香。河南省開封市杞縣付集鄉呂寨村,暖風吹麥浪,一波又一波。在綠油油的麥田盡頭,排列著一座座白色的蘑菇大棚。走進一座蘑菇大棚,一位戴著頭燈的青年壯漢正在專心地採摘成熟的蘑菇。這位青年壯漢,便是村裡遠近聞名的蘑菇種植大戶--該村村民、杞縣存平蘑菇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呂建設。
合作社社員正在收採蘑菇
“今年疫情嚴重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放鬆蘑菇的種植和管理,現在疫情好轉了,蘑菇正好面臨上市,今年產量還不錯,我們正組織合作社的社員開展蘑菇採收。”戴著著口罩的採菇人呂建設,話語中聽得出收獲的喜悅和滿足。
2009年從部隊轉業回鄉的呂建設,經戰友介紹去漳州學習蘑菇種植技術,學成之后於2010年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立了蘑菇種植合作社。合作社以種植蘑菇為主要發展方向,採用“合作社+產業基地”的經營模式,通過原材料採集、信息服務、技術指導、產品銷售、品牌運營等方面為社員提供全方位服務。“合作社秉承‘科技興企、助力脫貧’的合作理念,通過統一租地、統一建棚、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分戶管理,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品牌的產業化。”據呂建設介紹,通過合作社希望帶動一批有經濟基礎的群眾,以先富帶后富,同時扶持一批貧困戶加入合作社,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如今,才30歲出頭的呂建設已經在蘑菇種植行業打拼了10多個年頭,成為村裡脫貧致富的能人和帶頭人,雖然年齡大不,但是村民都喜歡稱呼他“老呂”。實際上,在保証蘑菇品質和開發市場需求的同時,呂建設具有很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市場份額擴大以后,為了強化呂寨村蘑菇產品的品牌,打造呂寨村蘑菇種植的聲譽度,呂建設還以合作社的名義申請了注冊了“盈苒”商標。期間,“盈苒”商標品牌的蘑菇產品,還獲得了綠色產品証書,為購買蘑菇的人們提供健康綠色食品的保障,也為合作社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10多年來,身為共產黨員的他,帶領合作社的社員們勤勞苦干,從開始的3個蘑菇種植大棚逐年增加發展到現今的106個蘑菇種植大棚,蘑菇的年收獲也從不足5噸發展到現在的年收獲400多噸,品種從最初的草菇、平菇、雙孢菇,經過市場實踐評估,逐漸進行了產品優化,現今以種值營養價值較高、人們喜愛購買的雙孢菇為主,如今,“盈苒”品牌蘑菇已經形成一定的品牌優勢,在呂建設的努力下,合作社優質的蘑菇產品除了滿足當地的需求之外,還大量銷往江浙一帶,年銷售額達到400多萬元。
為了帶領更多的村民及貧困戶勞動致富,呂建設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針對家中有勞力的村民,幫助他們投資建蘑菇大棚、提供種苗、傳授種植技術、統一渠道銷售,目前合作社社員已達160人。對於家庭勞動力薄弱的村民,呂建設便讓他們到合作社的蘑菇大棚務工,繁忙的時節,每個務工人員每天能掙60塊錢以上,而對於村裡體弱無勞動能力的五保戶和貧困戶,合作社每年拿出幾萬元經村委會分發給他們,幫助他們安頓生活。“一個人富,不算富。跟鄉親們共同致富,才叫真的富。”呂建設說。
如今,老呂和他的106座蘑菇大棚、帶領鄉親們勞動致富的故事,在當地已經成為美談。談起今后的發展前景,呂建設介紹說,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國家的農業發展政策越來越好了。開封市、杞縣的農村農業部門、市場監管部門以及開封市綠色發展中心等都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目前,在市、縣兩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合作社標准化蘑菇廠房正在建設當中,包括一個菌種車間和三個恆溫大棚,通過現代科技能對大棚自動控溫、控濕、換氣,實現蘑菇種植的科技和現代化管理。
“今年六月份計劃投入使用的而菌種車間則正是因為這次疫情的突發,促使合作社改變了經營方式,購買車輛進行自主運輸,不僅節約了運輸費用,更能夠保障蘑菇產品的及時運達。而開展蘑菇深加工則既能增加品類,又能夠使收獲的蘑菇得到保鮮存儲。六月份即將投產的菌種車間,還將實現菌種的自培自銷,不僅降低了成本、更是產品持續性發展的有效保障”。呂建設說,下一步,合作社將會把電商平台和市場銷售相結合,運用商標品牌意識,形成完備的產業經濟鏈,積極帶動發展當地經濟,帶領村民穩穩當當地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本報記者 李鐸 通訊員 劉新麗�攝影 苗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