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北京IP發布“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專利分析報告

2020年03月23日10:59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
小字號

近日,為積極響應黨中央科技戰“疫”號召,助力疫情防控和治療工作科研攻關,北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北京IP)綜合運用知識產權大數據資源,聚焦疫情防控關鍵點相關專利,組織業務骨干開展專利大數據挖掘分析,撰寫了《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中國硬核團隊及專利布局規劃》,以期為尋求攻克防疫任務的潛力主體與技術創新提供線索或啟示。

北京IP相關負責人介紹,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輔以現有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快速、准確地篩選出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所述抗體既可以用於新冠病毒肺炎治療,也可以用於短期預防。 報告指出,新冠肺炎亟需特效治療藥物。利用康復期病人血漿治療雖初見成效,但大規模使用受限,而康復期病人血漿中實際起治療作用的是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日前,在北京市科委協調支持下,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謝曉亮團隊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北京義翹神州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下稱項目團隊),用高通量單細胞基因測序找到了新冠肺炎多種全人源抗體,有望制備特異性更強、安全性更高的高純度中和抗體,為大規模疫情防控提供解決方案。 北京IP通過專利大數據檢索分析發現,截至2020年2月29日,全球共有216件單細胞基因測序相關專利申請,其中38件獲得授權﹔專利布局范圍涉及11個國家或地區,中國和美國公開專利申請量之和佔全球總量的74%。授權專利地域布局僅涉及7個國家或地區﹔美國授權專利數量略高於我國。結合最早專利申請日來看,美國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早於我國。

據了解,獲得高覆蓋率高保真性的全基因組擴增產物是高通量單細胞基因測序結果全面與准確性的保障。相較於以往的非線性或指數型擴增方法,多次退火環狀循環擴增技術在擴增覆蓋度、均一性及靈敏度方面有很大提高,是目前單細胞擴增領域的先進技術,其由謝曉亮教授開創。

北京IP通過對發明人分析發現,在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的領跑者哈佛大學的24件相關專利申請中,有13件由謝曉亮教授參與發明﹔專利申請量位列全球第十位的北京大學的7件專利申請中,有4件由謝曉亮教授參與發明﹔而從全球排名來看,謝曉亮教授僅次於細胞研究公司與貝克頓?迪金森公司的發明人團隊——謝曉亮教授作為發明人的單細胞基因測序相關專利申請共17件。除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外,謝曉亮教授參與合作的機構還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及上海序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該報告建議,為了充分發揮我國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科技硬核作用,包括謝曉亮團隊在內的我國項目團隊需加強在歐洲、美國、韓國等疫情日益嚴峻國家的專利布局,為在全球戰“疫”發揮科技硬核作用保駕護航,同時維護技術創新主體的合法利益。同時,盡快開展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在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篩選以及特異性中和抗體的制備、產業化生產技術開發過程中所產出的知識產權的全鏈條和全方位的布局,包括抗體基因序列、表達載體、制備工藝、用途專利等。

(責編:喬雪峰、林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