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內畫鼻煙壺:方寸之間有天地

2019年12月09日09:14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內畫鼻煙壺:方寸之間有天地

  落筆剛勁有力,勾畫層次分明,點染錯落有致……走進古色古香的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56歲的楊志剛正手拿一支細長的銀質筆,探入一個寸余大的鼻煙壺內作畫。輕描淡寫之間,山水、花鳥、人物等圖案躍然而出。這便是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內畫鼻煙壺。

  楊志剛告訴記者,鼻煙壺最早是盛放鼻煙的容器。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美洲,明末清初傳入中國。當時盛放鼻煙的容器,只是類似於香煙盒的金屬盒。直到清朝康熙、亁隆年間,出現了專門打造的精美鼻煙壺。在宮廷需求的推動下,鼻煙壺借鑒中藥藥瓶的形制,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種類,按照材質分為琺琅、玉石等,按照工藝分為外畫、鑲嵌等。而在水晶、玻璃壺內壁作畫的內畫鼻煙壺最終演化成藝術成就最高的鼻煙壺種類之一。內畫鼻煙壺制作技藝流傳在北京、河北、山東、汕頭等地,形成了“京派”“冀派”“魯派”和“粵派”等流派。

  楊志剛與這門手藝的結緣,源於30多年前。1981年,高中畢業后的楊志剛以文化課第一的成績進入原北京工藝美術廠。進廠第一天,他被分配到了內畫鼻煙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守本的班組,跟隨他學習內畫技藝。“剛開始的時候,師父只是讓我先拿著玻璃壺坯從最簡單的勾線練起,練了一段時間找到感覺后,我開始去臨摹師父的一些作品,之后又嘗試著自己去創作。”楊志剛說。

  創作內畫鼻煙壺並非易事,需要經歷淡色起稿、勾畫線條、皴染深淺、上色等步驟,每一步都不能忽視。“就拿勾畫線條來說,一筆畫錯便不可挽回。因此,作畫時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容不得半點懈怠。”楊志剛說,一件好的鼻煙壺作品,最快也需要花費一周左右的時間來完成。進廠大約3個月的時候,楊志剛創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嫦娥奔月》。經過不斷努力,楊志剛不僅創作出了《長安燈會》《蘭亭序》《三顧茅廬》等作品,還憑借這些作品在全國各類比賽中獲了獎。

  “現在整個北京,掌握這門手藝的,算上我也不過五六個人。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傳承,得有年輕人來接班啊。”內畫鼻煙壺的傳承是困擾著楊志剛的一件心事。去年元月在北京垂楊柳中心小學舉辦的一場收徒儀式,終於讓懸在楊志剛心上多年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在該儀式上,楊志剛收下了16位徒弟,內畫鼻煙壺這門古老的技藝從此有了接班人。

  “雖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我仍會盡最大的努力,把這幾十年來掌握、領悟到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傳授下去。我相信,內畫鼻煙壺的‘香火’也將會一直延續下去。”楊志剛語氣堅定地說。

  採訪感言

  細看楊志剛的一件件作品,宮廷場景的恢宏大氣,市井生活的朴實無華,自然風光的旖旎秀麗,在僅僅幾厘米高的鼻煙壺內體現得淋漓盡致。對楊志剛的近距離採訪,讓記者感受到,內畫鼻煙壺這門技藝的傳承背后,蘊藏著手藝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堅守。(本報實習記者 熊花平)

(責編:林露、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