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知識產權助力高質量發展
從小崗村率先分田到戶,實施了“大包干”,至奇瑞銳意研發,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打出響亮自主品牌,再到世界首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下稱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核聚變反應堆--人造小太陽成功運行,70年來,安徽省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的歷史性變革。新中國成立初期,安徽一產佔比75%以上,工業佔比7.9%﹔到2018年,一產佔比降至8.8%,工業佔比達38.9%,智能家電、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先進制造挺起安徽工業脊梁。
回首70年間的安徽,一個個因創新所形成的輝煌瞬間閃爍著耀眼光芒。70年間,這些創新成果已經為多數人所熟知,交織在由專利、商標、地理標志等組成的知識產權故事裡,也在安徽留下了深深的時代印記。到了今天,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力,正推動安徽各產業向高端邁進。
基礎創新 率獲突破
2016年8月,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作為主要參與方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圍繞量子通信技術,已提交近百件發明專利申請。2017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的研究團隊與其他參與方,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在空間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重大科技專項取得的成功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扎實的研發氛圍密不可分。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等一批國內知名的科學家,打下了學校基礎研究的根基。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多年間,該校參與了“兩彈一星”,探月工程、研制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等多項重大科技創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了一項項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
“基礎研究中很多衍生的發明創造進入市場中十分具有競爭力。進入新時代,學校積極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探索建立‘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輻射全國’的技術轉移體系,面向不同區域的發展優勢,設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知識產權主管江山向記者介紹,2018年,該校已與重點企業簽訂百萬元以上的大額合同13個,總金額達到4887萬元,有力提升了學校科技成果應用的力度﹔同時,該校積極推進與重點企業共同開展共性技術研發,已與延長石油、京東、安徽瑞達等重點企業共建新能源、人工智能以及生物醫藥3個校企聯合實驗室,開展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和開發工作。
在安徽合肥,有一座科學島,島上三面環水,綠樹成蔭。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稱合肥研究院)正坐落於此。1998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2003年5月,中國科學院將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固體物理研究所整合為合肥研究院。多年來,合肥研究院在磁約束核聚變、大氣環境監測、強磁場科學與技術等學科方向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部分方向已處在國際領先方陣。
“太陽不斷釋放光和熱,為地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源,這些能量來源於其內部發生著的核聚變反應。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就是模擬太陽的核聚變反應,產生穩定的巨大能量,所以也被我們稱為‘人造小太陽’。”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大型EAST裝置前,合肥研究院等離子所知識產權主管羅麗明向記者介紹,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設的世界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目前,研發團隊已經全面掌握了超導托卡馬克建造、運行的關鍵技術,為未來建造穩態、高效、安全的聚變堆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該所已經在相關核心技術領域開展專利布局。
“多年來,合肥研究院十分重視島內知識產權管理工作,最近我們正忙著進行科研機構的知識產權貫標。”合肥研究院科技發展處知識產權主管張玉告訴記者,該院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規范了專利許可、轉讓、作價入股公示和院務會集體研究等措施,完善了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體系。合肥研究院持續推進知識產權月報制度建設,每月統計報送知識產權數據,出版《知識產權工作簡報》並及時報送科學院、安徽省、合肥市等相關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組織參加科研人員相關知識產權培訓,增強科研人員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提高科研管理人員知識產權管理業務水平。
厚積而薄發,70年來,安徽在原始創新上下的功夫正在逐漸展現,知識產權保護運用的布局也愈發扎實,匯聚成安徽磅礡的發展驅動力量。
改革開放 迎接機遇
1978年,18位農民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到了今天,以原產地地理標志為支撐的特色經濟為安徽這個農業大省帶來了更多機遇。
位於大別山腹地的金寨縣是革命老區,也是我國的貧困縣。“金寨獼猴桃”是當地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擁有一定品牌價值。近年來,金寨成立相關獼猴桃農民專業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貧。“我兩個女兒都結婚去了外地,現在又回到這參與項目了。我們和當地合作社簽了協議,每個月都可以拿到工資。”當地農戶裴正英告訴記者。
“現在很多農戶都選擇去城市打工,這就出現了一些荒地。現在我們將區域的土地整合,統一種植獼猴桃,並以企業化方式參與管理,帶動更多人富起來。”金寨天源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園區負責人孔令志介紹,由合作社管理土地,貧困戶以勞動力入股,1戶兩畝土地。因為有金寨獼猴桃的地理標志保障,銷路打通后1畝土地可以收入1萬元。29個協會成員單位,都可以使用金寨獼猴桃地理標志。
多年來,安徽省大力推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培育和保護工作,岳西翠蘭、太平猴魁等地理標志正在發揮著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已投入運用的地理標志商標121個,地理標志商標使用經營戶達21.7萬個,年產值達485.9億元,152.7萬農戶和50.5萬農村貧困人員增收受惠。
70年來,與安徽特色農業在同一時期成長起來的還有這裡的制造業企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安徽制造業企業積極融入全球經濟,憑借自主知識產權贏得市場。
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陽光電源)是安徽省專注於太陽能、風能、儲能、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電源設備研發應用領域的重要制造企業之一。回想起陽光電源的發展之路,其高級副總裁趙為依舊感慨不已。“可以說,我們的知識產權工作發展是與公司一同發展的。2003年,陽光電源成立之初,陽光電源成功研制國內第一台擁有知識產權的並網逆變器,能夠有效提升太陽能光伏輸電效率。但因為當時太陽能、風能等發電成本較高,我們主要的市場在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在當時,進入海外市場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知識產權問題。”他告訴記者,為此,陽光電源一面奮力進行相關技術研發,一面不斷加強知識產權工作。到2019年,陽光電源的技術在海外市場的不斷運用中得到有效提升,知識產權工作也由技術人員對自身創新成果的保護,逐漸演變為集知識產權分析、預警等為一體的綜合管理。在當時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大潮中搶佔了市場先機。
而人造合成革企業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利股份)的發展機遇則來自於技術的“引進來”。“安利股份的前身是合肥塑料六廠和意大利設備設計有限公司在1984年聯合成立的安徽首家中外合資企業。其名稱中的“安利”也是由安徽和意大利而得來。當時公司以融資租賃方式引進了一條全新的意大利PVC生產線,運用了彼時最先進的技術。到了1994年,公司重組后,又從意大利引進了全新的聚氨酯合成革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安利股份逐漸走向自主研發的道路。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實施,在安徽省知識產權局的指導下,企業逐漸重視知識產權工作,開展了系統的知識產權管理,讓創新成果能夠更好地被保護運用。現在,安利股份與全球很多企業都開展了合作,還在越南成立了工廠,相信企業將迎來更大發展。”安利股份知識產權管理副總監陳永志表示。
數年間,乘著改革開放的列車,安徽制造業企業迎來發展機遇。
綜合發展 擁抱未來
在安徽,一個個企業創新發展故事正在進行著。
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汽車主要依靠進口。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奇瑞公司)從研發公司的第一台汽車發動機起,憑借自主創新起步。到了今天,奇瑞擦亮以自主創新為支撐的自主品牌,並在新能源、自動駕駛等方面不斷創新研發,夯實品牌競爭力。“奇瑞公司知識產權的發展,起步於與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糾紛,發展於對知識產權認識的轉變。”奇瑞公司法律和知識產權部知識產權總監李永杰表示,早在1998年,奇瑞公司就提交了第一件專利申請。隨后,奇瑞公司建立了以組織機構為基礎,以制度、流程為保障的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將知識產權工作貫穿於研發、生產、銷售各環節。
同樣在上世紀90年代,劉慶峰憑借自身在語音合成技術研究上的學術積累,創立了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大訊飛)的前身安徽中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而在當時,這一領域並不被市場看好。在研發中,企業不斷吸引更多專業人才,效率也逐步提升,讓科大訊飛不斷在領域內實現突破。如今在全國兩會、世界制造業大會等重要場合都可以看到科大訊飛的產品。“自2002年以來,科大訊飛一直持續開展專利布局,截至2019年7月,科大訊飛共提交了1300余件專利申請,其中發明專利申請佔比高達80%﹔在申請的專利中,有超過600件已獲授權。”科大訊飛經理喬玉平介紹。
如今,安徽的創新創業熱潮依舊涌動。
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盾量子)由我國在量子信息技術所取得的突破而產生的。通過量子保密通信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技術服務等,為各類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以及“星地一體”廣域量子保密通信地面站的建設提供軟硬件產品。國盾量子產品應用於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絡等項目,並為合肥、北京、上海、濟南、武漢、貴陽、海口等多地的城域網提供設備和技術保障。目前,國盾量子擁有國內外量子技術相關專利191件。
2012年,三隻鬆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安徽蕪湖,其堅果食品在互聯網推出后獲得了廣泛歡迎。“三隻鬆鼠品牌打造的成功得益於我們對企業的定位十分明確,就是純互聯網食品品牌企業。這讓我們搭上了我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便車。”三隻鬆鼠法務總監殷翔告訴記者,其實在品牌打造方面,三隻鬆鼠花了不少心思,比如精心設計了由三個小鬆鼠組成的品牌圖案﹔三隻鬆鼠的厚包裝則是來自於狗糧的靈感。“這樣才能讓品牌辨識度更加清晰,讓消費者認准三隻鬆鼠。”
為有效對創新形成保護,安徽省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方面持續發力。如為多家企業提供開展了專利預警分析與導航等工作,為“走出去”企業海外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指導、深入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等。截至2018年,安徽擁有有效發明專利6.1475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83件,知識產權創造水平得到顯現。
“未來,安徽還將進一步推進工作思路創新和模式創新,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質量、保護效果、運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推動安徽省知識產權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創新發展。”安徽省知識產權局局長程胤表示。(本報記者 吳 珂 通訊員 陶 平 周宗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