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法官以案說法: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判斷標准

2019年10月16日09:51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法官以案說法: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判斷標准

【案號】

(2016)滬0115民初76025號

(2017)滬73民終232號

【裁判要旨】

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歪曲、篡改作品應理解為對作品的修改實質性地改變了作者在作品中原本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考慮到圖書出版的現實需要,出版者可以在作品出版過程中做出正常的修改行為且這種修改無須經過作者許可。

【案情簡介】

葉某鼎與時代文藝公司分別簽訂《出版合同》及《出版合同補充協議》,約定由時代文藝公司出版葉某鼎翻譯的名為“江戶川亂步推理探案集”匯編本(6冊)以及套系名為“江戶川亂步青年偵探系列”的單行本(20冊)﹔並在《出版合同》中約定“乙方(時代文藝公司)可以變更改動上述作品的名稱,對作品進行修改、刪節、增加圖標及前言、后記,但改動結果應得到甲方(葉某鼎)認可”。

在關於單行本的履行過程中,編輯曾詢問葉某鼎關於前言和譯后記的改動情況,經過多次溝通,葉某鼎均表示不認可編輯的改動結果。在溝通中,編輯曾提出前言和譯后記不適合此次出版的單行本。2016年,時代文藝公司將《江戶川亂步推理探案集》的平裝匯編本、精裝匯編本及單行本的樣書寄給葉某鼎,並於當年6月出版單行本。

葉某鼎認為,時代文藝公司在未經其許可的情形下將涉案作品的前言與譯后記刪除,侵犯了其對涉案作品享有的保護作品完整權。

時代文藝公司認為,其對於稿件的修改屬於正常的編校行為,且多次與葉某鼎溝通要求其為單行本重新修改前言和譯后記,均遭到葉某鼎拒絕,遂自行撰寫前言於單行本中並出版。

一審法院認為,前言和譯后記體現了葉某鼎在翻譯過程中希望通過作品向讀者突出表達的思想、情感,是涉案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葉某鼎與時代文藝公司簽訂的《出版合同》約定,時代文藝公司可對作品進行修改、刪節、增加圖標及前言、后記,但亦同時約定改動結果應得到葉某鼎的認可。而在單行本的履行過程中,葉某鼎一直未認可時代文藝公司關於前言和譯后記的改動情況。時代文藝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在涉案圖書單行本中未使用前言和譯后記的行為,使葉某鼎想要通過涉案作品表達的思想、情感不能完整、准確地呈現在公眾面前,客觀上達到了歪曲、篡改的效果,侵犯了葉某鼎享有的保護作品完整權。

二審法院認為,涉案單行本刪除了翻譯者為其翻譯作品所寫的前言和后記,前言是關於原作者江戶川亂步生平及創作歷程等的介紹,文體為說明文﹔后記是關於葉某鼎翻譯歷程的介紹,文體亦為說明文,其本身均為獨立的作品,而涉案作品的內容是偵探推理故事,文體為小說,包括20篇獨立的推理故事,故前言與譯后記涉及的內容與涉案作品的內容本身沒有關聯。刪除這些內容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原作者在原作品中原本要表達的思想,也沒有改變翻譯者在其翻譯作品中所表達的具有獨創性的思想和內容,並沒有達到歪曲和篡改作品的程度,故不侵犯原告的保護作品完整權。上訴人時代文藝公司對前言和譯后記的刪除是否經過葉某鼎的同意,不影響對其行為是否構成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認定。

【法官評析】

該案中,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對於出版社刪除前言、譯后記的行為是否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主要涉及以下兩方面因素。

一、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之判斷標准

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一審法院在認定構成侵權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理由:一是前言和譯后記構成該翻譯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刪除前言和譯后記的行為使葉某鼎想要通過涉案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能完整准確地呈現﹔第二,出版合同約定出版社對作品的改動應得到作者的認可,而葉某鼎並未認可出版社對前言和譯后記的改動結果。此外,是否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與作品本身是否完整是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更何況本案的作品是翻譯作品,前言和譯后記與正文小說的內容無關,本身也不屬於小說的組成部分﹔而且,著作權法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規定強調的是對作品的歪曲和篡改,並沒有規定違背作者意願的主觀條件。歪曲、篡改行為的構成與行為人是否經作者授權沒有必然聯系,即使作者同意行為人對其進行改動,行為人在改動的過程中也要承擔不得對原作品歪曲、篡改的義務。本案是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糾紛,出版社的行為是否違反合同約定不屬於本案的處理范圍,與是否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無關。

對於歪曲、篡改的理解,應當結合保護作品完整權的立法宗旨來進行。作為著作人身權的一種,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客體應為作者的精神利益,即作者通過作品的表達形式、主題思路和基本情節等展示出來的思想、情感、審美和基本觀點等應該在作品傳播中保持統一和完整,使得最終呈現給公眾的思想應該與自己本來的思想一致。換言之,法律規定保護作品完整權的目的在於限制不正當利用作品以致不能完整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行為,故歪曲篡改作品應理解為對作品的修改實質性地改變了作者在作品中原本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至於是否會實質性地改變作者原本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在案件的審查中需要舉証証明,要通過分析被刪除的部分和未刪除部分兩者之間在內容上的關系來進行判斷。

二、作者與出版者之間利益的平衡

盡管是否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與合同約定無關,出版社的行為是否構成違約亦不屬於本案的處理范圍,但如何平衡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仍是本案值得思考的問題。

對於合同條款的理解應符合合同的目的,同時應考慮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平衡。對於出版合同而言,其目的在於促進作品的傳播,但作品的傳播方式並非不受限制。根據利益平衡原則,在認定出版社的行為是否違反合同的約定時應從被修改的內容和出版社修改的理由等多方面綜合進行判斷。首先,從被刪除的內容看,出版社刪除涉案圖書的前言和譯后記並不會影響讀者對作品內容的理解,不會使小說的內容缺漏,也不會造成作者聲譽的受損﹔其次,從改動的理由看,出版社認為放置於匯編本中的前言和后記篇幅過長,且其內容並不適合放置於單行本中。出版社做出改動的理由符合出版行業的習慣,具有合理性,且其在修改前與作者進行多次溝通,要求作者撰寫符合要求的前言后記,在作者拒絕修改又不能提供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出版社自行出版書稿的行為不構成違約。

考慮到圖書出版的現實需要,筆者認為,即使對於圖書出版者而言,也應賦予其對作品進行文字性修改和刪節的權利,需要經過作者同意的修改和刪節應當屬於涉及作品內容的重大修改、刪節,這種修改和刪節的后果可能侵犯作者依據著作權法享有的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對於未達到該種程度的合理修改,無論是圖書出版社還是期刊出版社做出的,作者都是不能拒絕的。(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楊馥宇)

(責編:林露、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