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有效應對下行壓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動能轉換的條件不一,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相比基礎較好的港口城市,山區的農業縣、革命老區等發展起步晚、底子薄,同時環保壓力大,在客觀上有“以高補晚、以高補短”的后發優勢,此時破題動能轉換就離不開對治理節奏更精准的把握,離不開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精准的發力。
從土地資源緊張的實際出發,山東省沂源縣將壯大工業園區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出路,統籌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一方面通過土地增減挂鉤、園區村搬遷等措施,為工業企業騰挪空間,另一方面推進“退城進園”。同時在“管委會+公司”模式下提升服務水平,保障招商引資政策的穩定與持續,逐步蹚出了硬件與軟件並重、引資與引智並舉的法治化營商興業新路子。
“硬”的一手要真過硬。實施路、水、電、熱、污水處理、垃圾焚燒及生物質發電一體化、固危廢處理等各類功能配套項目,同步建成“標准廠房”、小微創業園、創業中心、創業公寓等平台,企業隻需“拎包開工”、安心創業,無形中大幅降低了動能轉換的成本。“軟”的一手要軟到位。我們督促園區管委會不能沾染“衙門氣”“老爺氣”,而要面向市場、面向企業搞好服務,努力把“放管服”改革和動能轉換有機結合好。
比如,在打造誠信政府、保持政策延續性的工作中,要對本地企業、招引企業一視同仁,對二次創業、提速轉型的老企業,應當按新的引資政策對待,積極做好存量變革,推動“有中生新”。我們還深入推進“一次辦好”改革,著力提升審批效能,最大限度地壓縮時間和流程,把簡單和方便帶給企業,讓他們在轉型升級中不求人、不分心。我們深信,兌現政策是最好的招商,也是讓企業放下包袱、激發新動能、實現新突破的良方。
離開資金支持,動能轉換隻會緣木求魚﹔離開人才支撐,動能轉換只是空中樓閣。我們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各類資本活力迸發、平穩流暢,決不片面追求招商引資的“高大上”,對高污染、高能耗堅決說不。尤其注重契合當地情況,圍繞產業鏈條“以點帶面”展開,如電子信息產業不貪大求全,依托手機攝像頭項目,推進產業鏈上下游補充、延展﹔再如醫藥行業從原料到制藥到包裝,以“筑鏈”形成倍增效應,更務實也更利於新動能的集聚、集成,有利於成本節約、提質增效。
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必須把科技成果轉化與科研人才培育置於動能轉換的“杠杆支點”上。在引才聚才的各項措施中,我們突出堅持解除人才的后顧之憂,規劃建設人才公寓,同時要求人才在企業服務滿一定年限。更重要的是,園區與企業共同推進平台建設,使人才真正擁有“高處展身手”的機遇,使我縣上市企業、行業領軍企業真正擁有澎湃不竭的高質量智力源。
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能否過坎的關鍵。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與區域布局的動態調整,來自深圳等地的20余家企業與我縣洽談項目合作。如何接得住、接得好,考驗著治理者的定力與應變力。不斷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我們定能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作者為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