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其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堅持以改革化解風險和挑戰,在與危機賽跑中領先一步﹔堅持適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式,降低新舊體制轉換帶來的風險﹔堅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以穩定為改革和發展創造條件﹔堅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不斷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建設,堅持推進風險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
過去40多年,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經濟快速發展。改革意味著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若處理不當很容易發生經濟社會危機。經濟快速發展意味著要在幾十年時間裡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完的發展歷程,原有的經濟結構、發展方式、增長動力等平衡關系被打破,結構性矛盾、體制性問題和經濟周期性波動交互疊加影響,各種風險易發高發並可能集中釋放,也很容易釀成經濟金融危機。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在經濟轉軌過程中有的發生嚴重經濟危機,有的出現發展停滯,以致釀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東南亞和拉美一些國家在追趕發展過程中,也曾發生過嚴重經濟金融危機。而中國在過去40多年裡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經濟增長速度有起有落,但從總體上看沒有發生嚴重經濟危機,堪稱世界奇跡。
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也是有效防范和化解經濟危機的基礎和關鍵。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超過90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4%,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2018年的約16%,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建成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制造業規模居世界第一,主要工業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18年的2.8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從1978年到2018年,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5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5.8個百分點。可以說,正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國才取得如此巨大的發展成就,並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堅持以改革化解風險和挑戰
過去40多年,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我國遇到過各種風險和挑戰,如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經濟過熱,亞洲金融危機后的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壓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以及產能過剩、杠杆率高企和重大經濟結構性失衡等。面對復雜嚴峻的風險和挑戰,如果諱疾忌醫或束手無策,就會使矛盾和風險不斷累積,最終釀成危機﹔如果病急亂投醫,就可能造成混亂,甚至加快危機的爆發,打斷正常的發展進程。我們始終堅持以改革化解風險和挑戰,強化危機意識,凝聚改革共識,加快改革進程﹔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敢於觸碰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堅持問題導向謀劃改革,聚焦主要矛盾推進改革。因而,在和危機的賽跑中,改革總能領先一步,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開辟道路。
堅持適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式
經濟轉型和體制轉換是一個復雜的適應性進化過程,具有長期內生演化的特征,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改革必須考慮體制的初始條件,而初始條件又受經濟、政治、社會、法律乃至文化等長期因素影響,短期內難以發生突變。中國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在改革方式選擇上,沒有採取當時國際上有人主張的、后來被多國實踐証明為失敗的所謂“休克療法”,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過不斷引入市場機制,逐步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直到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種漸進式改革,在引入市場機制時保持了原有經濟體系的平穩運行,用改革紅利消化前期改革成本,以改革早期收獲積蓄后期改革力量,降低了改革對經濟社會的沖擊,並在改革進程中逐步增強市場力量,逼近市場化改革目標,將改革帶來的利益關系調整控制在社會和公眾可承受的范圍內。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改革方式實現了經濟轉型和體制轉換的“動態最優”。
堅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個重要經驗是堅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推進改革和發展,必須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我們始終以穩定為改革和發展創造條件,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保持政治穩定﹔防范重大經濟風險,防止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和伴隨而來的高失業率、惡性通貨膨脹、金融秩序混亂甚至金融危機,保持經濟穩定﹔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好就業、收入差距、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保持社會穩定。與此同時,在改革和發展中著力把握好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凡重大改革和發展事項都進行風險評估。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使人民群眾從改革和發展中得到實惠,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經濟風險積聚以致發生經濟危機,往往是經濟失衡和資源錯配的結果,根本原因是結構性改革滯后和體制機制扭曲,必須從改革中找出路。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國企、財稅、金融、社會保障和宏觀管理等基礎性領域和關鍵性環節改革,建立和完善經濟運行所必需的內部約束和外部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風險管理、處置和分擔上的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防范化解風險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加強部門間協同配合,引導資源跨期和跨部門配置,從而穩定社會預期。我國政府執行力強、權威性高,可在較短時間內集中資源處置局部風險,避免局部風險轉化為全局風險。我國幅員遼闊、經濟體量大,可以拓展各部門風險騰挪空間,為化解風險贏得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對沖和緩釋風險。
堅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解決經濟周期性波動、負外部效應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就要進行宏觀調控。黨中央堅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強化經濟發展趨勢研判,科學確定調控目標和政策取向,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調控經濟運行,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過去40多年的宏觀調控實踐表明,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更好發揮作用,對保持經濟穩定運行十分重要。同時,宏觀調控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重視保護企業和個人的首創精神,建設良好的市場環境,保障公平競爭和良好秩序。
堅持推進風險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
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是,及時識別、評估、預警、應對和處置各種風險,有效管理各種風險特別是有效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長期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在應對各類經濟金融風險中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建設,注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建立風險應對統籌協調機制,提高風險管理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做好風險信息共享,加強風險預警協調,動態把握風險演化和傳導情況,強化風險管理政策協調,有效防范化解各類可能出現的風險。同時,針對風險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建立健全現代風險管理體系,不斷推進風險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
今年1月21日,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是好的,但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我們既要保持戰略定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未雨綢繆,精准研判、妥善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當前,我國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防范化解風險還面臨諸多挑戰。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既不盲目樂觀,又不回避矛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短期與中長期、促進發展與管理風險、重點防范與體系建設等方面的關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我們就能在新時代新起點上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作者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3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