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示范”,深圳如何向創新要動力

編者按
乘著改革開放春風蓬勃發展的深圳,歷來有先行先試的品格與基因。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意味著什麼,怎樣以創新驅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為著力點,切實建設好先行示范區?光明智庫採集網友提問,邀請專家學者深入解析。
本期嘉賓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吳曉華
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高振懷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 李鳳亮
深圳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 陳家喜
亮點速覽
·深圳的創新是全面的,“敢為天下先”等深圳“十大觀念”,是時代精神的高度濃縮和改革歷程的生動注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圳實踐的文化印痕
·深圳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驅動型創新特色鮮明。“6個90%”確保企業成為深圳研發創新的主引擎,推動深圳產業向全球創新鏈、價值鏈上游攀升
·除了努力構建全球領先的科技和產業協同創新中心,還可以探索建設亞洲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建設領航區,嘗試打造對標國際的收入增長和品質消費先鋒區
1.先天具有試驗基因,有條件“先行示范”
光明智庫:深圳成為經濟特區后,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在您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意味著什麼,這一重任為何落在了深圳肩上?
吳曉華:深圳經濟特區從創建之日起,就肩負著“改革開放試驗田”這一歷史性、戰略性的重大任務。黨中央賦予深圳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率先探索建立以市場方式配置資源為主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開放的姿態形成中國改革開放“技術的窗口、知識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對外政策的窗口”。
實踐証明,深圳一直走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列,具有試驗基因,有條件更有能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並繼續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高振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意味著深圳要肩負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上繼續探路的光榮使命。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用傳統經驗應對未來挑戰難以奏效,需要深圳這樣的“尖兵”打開缺口。在我看來,深圳完全有信心當好先行示范區。因為,深圳特別能改革,“深圳的經驗就是敢闖”,善於在中央領導下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提出改革方案並付諸實踐,勇於作為、勇於承擔﹔深圳特別能創新,善於廣泛吸收人類文明成果,開創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深圳特別能奉獻,善於刀刃向內、自我革命,不斷完善高效為民的政府運作機制,率先探路、不辱使命。
李鳳亮:把建設深圳經濟特區放在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年的創業史中去看,更能看清它的重要意義。可以說,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創想、設計、推動的一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發展的奇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一個典范。
陳家喜:當前,黨中央提出深圳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城市范例”,在新的歷史方位賦予深圳經濟特區新的使命,具有豐富的內涵。一方面,深圳“先行示范”的范圍進一步拓展,不再局限於經濟改革、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和對外開放等領域,城市治理、政府改革、社會治理、文化產業以及基層黨建等都要走在前列,先行先試,勇當尖兵﹔另一方面,深圳“先行示范”的內涵更為豐富,既要先行還要示范。當前中央對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要求,明確深圳不僅要先行一步、勇當尖兵,還要率先垂范、作出表率。
2.觀念變革是所有創新的前提
光明智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建設先行示范區,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為何如此重要,如何理解“深入實施”的深意所在?
李鳳亮:深圳經濟的主體是創新經濟,發展模式也主要是創新模式。深圳的創新是全面的,既包括產業創新、科技創新,也包括理念創新、文化創新和管理創新。觀念變革是所有創新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形成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敢為天下先”等“十大觀念”。這些觀念是時代精神的高度濃縮和改革歷程的生動注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圳實踐的文化印痕。
吳曉華:深圳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驅動型創新特色鮮明,90%的創新企業是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來源於企業,90%的職務發明專利產生於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這“6個90%”確保企業成為深圳研發創新的主引擎,推動深圳產業向全球創新鏈、價值鏈上游攀升。
當前,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全球創新版圖加速重構,為深圳以創新驅動實現“彎道超車”帶來重大契機。深圳有意願更有能力抓住歷史性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從“跟隨者”向“引領者”角色轉變,從“引進全球”向在部分領域“引領全球”跨越發展,成為國際新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競爭場地的重要主導者,向著全球頂尖的高質量創新型經濟體不斷邁進。
高振懷:深圳已經形成了有利於企業自主創新的市場環境,有利於社會創新的政務環境,有利於可持續創新的產學研環境。下一步還需“強身健體”,多方發力。一要在自由貿易方面有所突破﹔二要與香港攜手合作,推動共建國際創新港、國際人才港、國際物流港、國際金融港,全面提升深港合作水平和區域國際競爭力,積極推進深港服務貿易自由化﹔三要探索建設“一帶一路”跨境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科技產業對接平台和深圳企業海外創新中心,共建科技合作園區、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技術示范推廣基地﹔四要強化世界級航運樞紐功能。
3.對標國際一流,補齊創新短板
光明智庫:在您看來,深圳應該如何用好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高質量發展?
高振懷:與國際國內一流創新城市比較,深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居安思危、補齊短板。首先,要加快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規劃布局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基礎研究機構,建設一批世界級大科學裝置,引入一批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集聚一批全球頂級研究人才,建設全球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其次,要營造全球頂級綜合創新生態,打造世界級人才創新高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資本鏈無縫銜接,形成世界一流的科技金融生態。構建全鏈條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全球科技創新成果中試基地、產業轉化基地和交易體系,打造富有活力的國際創客中心。最后,要順應創新要素全球流動趨勢,圍繞科技人才、知識信息、科學設備、創新資本等主要創新要素,率先出台更大力度、更大深度的准入開放和自由流動政策,全面降低創新創業的制度交易成本。
李鳳亮:深圳面臨著高位過坎、再啟新程的問題。為此,一是要找准城市定位,堅持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發展道路,持續推進科技創新、產業革新,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抓住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引擎,以高質量發展為城市未來積蓄動力。二是要推進治理創新,聚焦城市發展所面臨的資源不足、成本高企、環境惡化等難題,探索超大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以高水平治理優化發展環境,增強城市魅力。三是要進一步提升文化活力。深圳缺少較傳統的文化資源,卻走出了一條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創意等融合發展的新路。接下來要進一步擴大文化開放,以移民城市的包容接納不同文化要素,引進培養高端文化資源,推動城市文化實現新一輪創新發展,為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提供精神動力。
陳家喜:2018年,中國共產黨深圳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代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國家經濟特區,成為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要實現這一目標,深圳的發展需要新一輪“彎道超車”,也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
在深化改革方面,未來深圳在圍繞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營商環境等經濟領域持續改革的同時,還要對標世界一流城市,在城市治理體系、政府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創新等領域進行改革﹔不斷提升城市軟環境,包括加強高等教育、文化藝術團隊及設施建設。在高質量發展方面,深圳面臨土地、空間、資源等短缺的形勢,必須在制造業精密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必須聚焦高科技產業、綠色產業和未來產業,持續向產業高精尖升級並實現高端躍升。
吳曉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除了要努力構建全球領先的科技和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深圳還可以探索建設亞洲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建設領航區,嘗試打造對標國際的收入增長和品質消費先鋒區。
4.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是必然趨勢
光明智庫: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深圳,今天同樣進入了改革深水區。為了切實高質量發展,深圳還需要做出哪些探索和努力?
李鳳亮: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是深圳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國內城市競爭加劇,不少城市正對標深圳,加快創新發展﹔國際環境日趨復雜,貿易保護主義等有所抬頭。同時,深圳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后也存在調結構、去產能、穩增長、保民生的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需用改革的眼光看待改革中的問題。深圳要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完善創新布局,不斷強化創新要素配置,激發發展新動能。當前,深圳要集全市之力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配置人才、技術、資本等優質要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成為綠色發展、低碳經濟的樣板。
陳家喜:在耀眼的經濟指標和傲人的科技創新背后,深圳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一方面,深圳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基礎原創研究成果的支撐,需要高水平大學群和頂尖科技機構的支持。另一方面,由於城市超常速度的發展,深圳每年吸引著大量高素質人才落戶,由此帶來教育、醫療、養老、居住及其他公共服務資源的短缺。
為彌補上述短板,深圳需要更關注均衡發展,集中資源培育高水平大學及重點科研機構,加快建成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高端集聚區﹔聚焦深圳的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未來產業,進行重大基礎研究的前瞻布局,不斷強化科研創新對產業發展的驅動支撐作用﹔高度重視教育、醫療、居住等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不斷提升城市幸福指數。
吳曉華: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曾對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進行過專題研究,我們建議從5個方面著手,探索高質量發展實現路徑: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建設更具獨特競爭力的國際化城市﹔建設環境優美生活美好的健康幸福城市﹔建設治理現代化城市﹔建設高度制度文明的城市。
高振懷:深圳需要積極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努力構建結構先進、質量領先的現代產業體系﹔減輕稅費負擔,降低制度交易成本﹔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著力推進質量、標准、品牌、信譽“四位一體”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深圳品牌。
5.在深化改革開放、可持續發展、城市品牌營造等方面做好示范
光明智庫:先行示范,意味著要創造出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模式與經驗。如何把深圳特區的特性與全國發展的共性統一起來,更好地肩負起先行示范、引導發展的使命?
陳家喜:深圳創新驅動的成功經驗有著特性的成分,比如處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的地緣優勢,充分發育的市場制度,適時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有限而又有為的政府引導,優越的營商環境等。這些稟賦和要素很難在其他城市簡單復制,但並不能就此忽略特性與共性的銜接問題。深圳要兼顧特性與共性,把自身發展與國家戰略有機結合起來,當前就是要發揮自身優勢落實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還要把自身發展經驗向對口幫扶的地區傳播,不僅要繼續加強資金和項目的投入支持,還要把創新驅動的理念、經驗和做法向這些地方推廣,引導當地實現快速發展。
李鳳亮: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做示范。要刀口向內,在改革深水區的簡化行政審批、優化商事登記、保護知識產權、激發市場活力上下功夫,在共建共享上出實招,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在可持續發展上做示范。要針對特大型城市發展中積累的問題,對症施策,精致管理,將推進高質量發展與提供高水平服務、城市進步與民生改善有機結合起來,讓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在城市品牌營造上做示范,進一步弘揚並創造“深圳觀念”,優化城市規劃布局,構筑城市文化地標。
吳曉華: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布局建立深圳協作共建示范區,實施共建共享合作機制,以新的方式拓展深圳的發展空間,建立深圳先富帶后富的載體和制度,促使深圳真正成為全國現代化經驗輸出的龍頭。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嚴聖禾、張勝、王斯敏、姚同偉、蔣新軍、劉嘉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