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繡”為美 以“新”為魂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來漢訪問,帶走它做紀念﹔在外交部推介湖北活動中,它是唯一進行現場操作展示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千載的漢繡,如今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武漢首席非遺文化推介大使。
漢繡,中國特色傳統刺繡工藝之一,以武漢為中心,覆蓋湖北全省的一個地域性繡種,與蘇繡、湘繡、蜀繡並稱為長江流域四大名繡。漢繡的針法粗獷、色彩濃艷、構思大膽、裝飾性強,在中國刺繡行業中自成一格。其大膽多變、大雅若俗的風格更是繼承了楚人性格豪邁、熱情浪漫的基因特性。
“我把這一生都獻給了漢繡。”今年85歲的任本榮是首屆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漢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國內唯一精通漢繡50種針法的藝人。他傳承漢繡技藝、推廣漢繡文化半個多世紀,留下大量珍貴繡品及圖紙。耳濡目染下,女兒任煒、外孫女王煒佳也走上漢繡之路,先后成為漢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祖孫三代共同傳揚漢繡文化。
清末民初,漢繡鼎盛,上萬名繡花匠人、近40家漢繡鋪子聚集在漢口大興路“繡花街”。出身漢繡世家的任本榮是繡花街末代傳人,年僅12歲即拜繡鋪老板胡品階門下,從此與漢繡結下不解之緣。
晨起,掃地、開門、燒水、泡茶,幫師父干活﹔入夜,一盞煤油燈、一塊案板、一支畫筆……學徒9年,任本榮已熟練掌握漢繡剪樣、畫活、配色、刺繡、成裝等全套設計制作流程。為彌補在理論上的欠缺,任本榮22歲還前往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兩年,師從沈從文等名家。
在武漢戲劇用品廠,任本榮搶救性恢復了200多件作品,400多張漢劇服飾圖紙。退休后,他仍初心不改,先后籌集幾十萬元去蘇州購買布料和繡花線,民間走訪,搜集了大量清代漢繡殘片,先后加工整理出2000多種漢繡樣子。2008年,漢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武漢市非遺保護中心幫助下,任本榮建立了漢繡工作室,繼續推廣漢繡。
任本榮表示,漢繡色彩濃艷、構思大膽、手法夸張、繡工精細,學習漢繡並不是一件易事。比如那座展出的漢繡大花轎,為舊時武漢官紳人家迎親專用,上面的“獨佔鰲頭”“蓮生貴子”“龍鳳呈祥”“雙鳳朝陽”等喜慶圖案,都是依據少時記憶由他親自設計,這種原創的設計需要豐厚的文化底蘊、復雜的針法技巧,“不是一兩天就能學得來的”。
為了更好傳承這門藝術,任老可謂煞費苦心。他曾在全國范圍內免費招收學生,也將漢繡課程開進了學校,希望將漢繡發揚光大。不過結果有些令他失望。“ 好多學生來了幾天就跑了,感覺枯燥無味。學漢繡沒有五六年時間,根本入不了門!” 任老感慨地說,現在的年輕人都有些浮躁,真正留下來潛心學藝的不多。但令任師傅頗感欣慰的是,這幫學生中,還是有不少聰明好學,也很刻苦,常常一天練習4至5個小時,有時候連周六周日都不休息,“他們讓我看到了漢繡傳承的希望”。(柳鵬)
採訪感言
漢繡不僅僅是刺繡,它承載著荊楚地區的文化內涵,代表這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傳承和創新顯得愈發重要,許多以漢繡為基礎所創新出來的產品正在逐漸走向市場,以其獨特新穎的方式承載著刺繡文化,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