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全球市場 國內企業亟須提升專利質量
當前,全球經貿格局面臨深刻變化,以知識產權為焦點的全球競爭更趨激烈,國際知識產權規則也面臨著變革,知識產權博弈成為影響國際競爭格局的關鍵要素。
先后經歷四起海內外的知識產權訴訟,涉及商業秘密及專利方面。截至目前,兩起打贏、兩起和解。
近日,在第七屆三江知識產權國際論壇上,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下稱中微半導體)法務及知識產權執行總監姜銀鑫分享了企業“走出去”的經驗:“全球知識產權規則是公平的,我們要掌握並有效運用這些規則,為自身所用。”
在世界經濟大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有效激勵創新和國際通行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促進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經濟創新發展?融入經濟全球化也對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運用效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識產權工作如何作為?面對日益多樣化的貿易保護壁壘,中國企業想要走出去,知識產權可以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國內外知識產權專業人士第七屆三江知識產權國際論壇,圍繞“知識產權與經濟全球化——機遇與挑戰”紛紛建言獻策。
專利布局的同時需考慮市場
在北京中技華軟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凱看來,專利是評價企業創新能力的最佳指標之一。針對企業技術布局,曹凱將國內企業同全球上百家同行進行分析比較后發現,華為超過99.99%的同行,大疆超過99.91%的同行,微芯生物超過93.4%的同行。
從2010年起,中國專利申請量連續8年全球第一。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關鍵研究,是近年來專利申請頻繁的領域。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中國專利申請每年約在400萬件,華為公司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一。
“中國知識產權40多年穩健向上發展,專利申請量已經夠了,小學可以畢業了,接下來就要進入初中或者高中階段,繼續運用好。”上海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國內處高級主管梁建軍表示。
但實際上,我國的知識產權現狀並不盡如人意。發明專利在專利總量中佔比隻有20%左右,且后期存在的流失率達到61%,遠高於日本和美國的15%。
很多企業在開發了技術之后,在進入市場階段會敗下陣來,其實是遇到了比技術更高的壁壘,換言之,企業在生產之初對市場技術需求的判斷就已經發生了偏差。
專家認為,僅從數字解讀中國的專利現狀並不靠譜。“像牛津大學、斯坦福大學這些世界頂尖級高校,一年40多億美元的科研經費也就申請100多項專利,而在我國很多大學專利申請一年就有一兩千項。”深圳前海創投孵化器南京公司總經理郇濤表示,當申請專利不再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權益,而是其他功利性目的,專利的質量可想而知。
“我們的高校做產品,往往做一個產品的零部件,就花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做到很細,卻忽視市場需求,雖然做的是硬科技,但是大家覺得比較‘虛’。”湖北省知識產權與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羅林波曾在韓國待了6年,他發現,韓國企業的計劃性很強,零部件技術他們不全是自己研發,他們會把需要的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傳遞給高校科研院所,高校研究出來之后可轉讓給企業。“這樣做起來比較‘務實’,效率也高。”羅林波認為。
融入國際需應對多方挑戰
“科技創新迎來全球化,知識產權保護更應是全球化的,可以說,知識產權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秀成說道。
韓秀成認為,通過引進的方式獲得不了關鍵技術。我國企業應通過自主創新,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在“走出去”時提前開展知識產權布局,提高自身在全球市場的話語權,避免被他人技術“卡脖子”。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裡,全球技術商業化和產業化迎來巨大發展,眾多新技術涌現,很多領域面臨突破,其重要的推動力正是全球化的合作過程。”世界華人技術經紀人協會副會長陶慶久表示。
中微半導體法務及知識產權執行總監姜銀鑫認為:“知識產權是一種戰略性的資源,不應該僅僅從法律層面進行理解。”
而相對於專利,商標品牌在我國知識產權體系中的地位則更顯弱化。
截至今年5月,我國有效商標已經達到1970多萬件,但是我國並不是一個品牌強國。2018年世界500強品牌中,中國擁有38個,美國擁有223個。
江蘇省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唐恆認為,在各類知識產權中,品牌對經濟的貢獻是最大的。專家介紹,美國的知識產權體系聚焦專利、商標和版權,歐盟則是在專利、商標、版權、設計和地理標志上共同發力。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商標品牌正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實力,彰顯國家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徑,好的品牌能夠有效吸引資金、人才、市場等各方面的資源要素。但是,品牌建設的周期長,投入也大,需要專門的管理人才去打造和經營,我國在這方面的投入顯然是不夠的,品牌保護意識也不強。
因此,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品牌,是我國企業打開國際市場、融入國際商貿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僅有知識產權法庭還不夠
近年來,我國各級法院陸續設立了知識產權法庭。技術查明、專家輔助、司法鑒定等輔助手段則為法院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但是,據非官方統計,2017年北京知識產權法院10件侵犯商業秘密的案件,9件原告撤訴,另外1件判決敗訴。10起案件,沒有一例判決勝訴。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發現,即便有上述支持,法官也沒有足夠時間在開庭前了解技術背景,而是直接在開庭的時候了解技術,耗費了大量時間。”通鼎互聯信息股份常務副總經理蔡文杰說。
專家指出,國內許多企業的法治意識並不強烈,一些中小企業從控制成本出發,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單薄,即使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也是消極應訟。但是在國外,一旦出現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不僅僅是罰款,還會有很多懲罰性措施。
對此,韓秀成表示,應對新的挑戰,首先要做到嚴格有效的保護,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在此基礎上促進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用,才能更好地發揮知識產權對於創新的支撐和保障作用。企業和創新主體應積極了解並運用知識產權制度,讓其成為開拓全球市場的助力而非阻力。
“國際貿易基本上是十指緊鎖,環環相扣的關系。”美國亞太法學研究院執行長孫遠釗持相似觀點。他表示,中國應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更大程度融入相關國際知識產權規則,讓外國投資者進一步認可中國市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