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遺址不僅真實、完整地保留了人類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等特質的有力見証
守護好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民族的根與魂,容不得一絲懈怠
最近,在阿塞拜疆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申遺成功后,游客可通過預約進入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一睹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區域城市文明。
良渚古城遺址,地處浙江省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83年前,大量新石器時代的黑陶和石器在這一區域被發現,開啟了良渚文化考古進程,也讓這座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之間的“中華第一城”逐漸掀開神奇的面紗。11條水壩組成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神秘絢爛的禮俗制度、令人贊嘆的農業和手工業水平、規模龐大的城市系統,共同描繪出一幅中國史前社會文明的圖景。可以說,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力駁斥了國際學術界一些人認為“中華文明始於有甲骨文、青銅器的殷商時期”“文明歷史不足五千年”的論調,將世人對中華文明史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事實上,良渚古城遺址的獨特貢獻還在於,它讓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脈絡愈發清晰。大量出土的玉琮、玉璧、玉玦等文物,折射出先民的精神追求,以鳥、蟬、魚等為原型的玉雕動物佩飾,彰顯著古代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觀念﹔二裡頭、殷墟等夏商時代遺址中,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成為中華文明在多元交融中不斷演進的實証,印証了中華文明逐漸積累、不曾中斷的發展特點。良渚古城遺址不僅真實、完整地保留了人類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等特質的有力見証。
正因其深厚歷史和獨特價值,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中華文明史無可辯駁的實物依據和確鑿的學術支撐,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填補了《世界遺產名錄》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城市考古遺址的空白,意味著它的突出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國際上得到了高度肯定。
作為世界共同的遺產、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對遺產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協調研究與展示的關系?如何找到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平衡?如何推動考古和保護相融合?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讓遺產保護朝著正確方向前進。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國在遺址保護上已經探索出了一些可行路徑。比如,河南安陽殷墟對宮殿宗廟、王陵遺址採取地下保護、地上復原標識的方式﹔再比如甘肅敦煌莫高窟,利用數字技術和多媒體展示手段構建虛擬洞窟。這些成功經驗為公眾架起通向中華文明的橋梁,為文化遺產注入豐富時代內涵。
推動從遺產大國向遺產保護強國轉變,這是我們今天義不容辭的責任。現實來看,在對待文化遺產上,不注重保護、盲目開發的情況仍然存在,有的利用和展示水平不高,沒有讓遺產文物真正“活起來”。守護好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民族的根與魂,容不得一絲懈怠,唯有保持不畏困難的決心、扎實推進的恆心,才能讓歷史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讓中華文化昂首走向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良渚古城申遺成功,也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個新的起點。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