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年3月26日)

2019年07月04日11:04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
 
原標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年3月26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遇到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面臨著嚴峻形勢。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有關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義務,經國務院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証,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目標和方針

  工作目標: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我國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並得以傳承和發揚。

  工作指導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整體性,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在科學認定的基礎上,採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

  工作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

  三、建立名錄體系,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

  認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要將普查摸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來抓,統一部署、有序進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地區、分類別制訂普查工作方案,組織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調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要通過制定評審標准並經過科學認定,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國務院批准公布。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同級政府批准公布,並報上一級政府備案。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要組織各類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現代技術的應用。組織力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認定,鑒別真偽。經各級政府授權的有關單位可以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並予以妥善保管。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流出境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也要予以保護,對已被確定為文物的,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執行。充分發揮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作用,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專題博物館或展示中心。

  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對列入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可採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鼓勵代表作傳承人(團體)進行傳習活動。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保護。研究探索對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的方式。在傳統文化特色鮮明、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社區、鄉村,開展創建民間傳統文化之鄉的活動。

  四、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建立協調有效的工作機制

  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協調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由文化部牽頭,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化行政部門與各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形成合力。同時,廣泛吸納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咨詢機制和檢查監督制度。

  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強領導,將保護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納入文化發展綱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及時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保護措施和目標。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根據其總體規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循序漸進,逐步實施,為創建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積累經驗。

  各級政府要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資助。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建設。通過有計劃的教育培訓,提高現有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大力培養專門人才。

  要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鼓勵和支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進行宣傳展示,普及保護知識,培養保護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共識,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附件:1.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

  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名單

  國務院辦公廳

  二○○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附件1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報和評定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二條“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

  第三條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兩類:(1)傳統的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等﹔(2)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

  (一)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表演藝術﹔

  (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

  (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

  (五)傳統手工藝技能﹔

  (六)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第四條 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目的是:

  (一)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與傳承﹔

  (二)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提高對中華文化整體性和歷史連續性的認識﹔

  (三)尊重和彰顯有關社區、群體及個人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展示中國人文傳統的豐富性﹔

  (四)鼓勵公民、企事業單位、文化教育科研機構、其他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五)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及其可持續發展作出中華民族應有的貢獻。

  第五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報評定工作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以下簡稱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具體實施。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要與各有關部門、單位和社會組織相互配合、協調工作。

  第六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報項目,應是具有杰出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或文化空間﹔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典型意義﹔或在歷史、藝術、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及文學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具體評審標准如下:

  (一)具有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杰出價值﹔

  (二)扎根於相關社區的文化傳統,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三)具有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四)出色地運用傳統工藝和技能,體現出高超的水平﹔

  (五)具有見証中華民族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

  (六)對維系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因社會變革或缺乏保護措施而面臨消失的危險。

  第七條 申報項目須提出切實可行的十年保護計劃,並承諾採取相應的具體措施,進行切實保護。這些措施主要包括:

  (一)建檔: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為申報項目建立完整的檔案﹔

  (二)保存: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並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選定有關機構妥善保存並合理利用﹔

  (三)傳承: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途徑,使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有人,能夠繼續作為活的文化傳統在相關社區尤其是青少年當中得到繼承和發揚﹔

  (四)傳播:利用節日活動、展覽、觀摩、培訓、專業性研討等形式,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宣傳,加深公眾對該項遺產的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共享﹔

  (五)保護:採取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以保証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傳承和發展,保護該項遺產的傳承人(團體)對其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所享有的權益,尤其要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

  第八條 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可向所在行政區域文化行政部門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的申請,由受理的文化行政部門逐級上報。申報主體為非申報項目傳承人(團體)的,申報主體應獲得申報項目傳承人(團體)的授權。

  第九條 省級文化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項目進行匯總、篩選,經同級人民政府核定后,向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提出申報。中央直屬單位可直接向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提出申報。

  第十條 申報者須提交以下資料:

  (一)申請報告:對申報項目名稱、申報者、申報目的和意義進行簡要說明﹔

  (二)項目申報書:對申報項目的歷史、現狀、價值和瀕危狀況等進行說明﹔

  (三)保護計劃:對未來十年的保護目標、措施、步驟和管理機制等進行說明﹔

  (四)其他有助於說明申報項目的必要材料。

  第十一條 傳承於不同地區並為不同社區、群體所共享的同類項目,可聯合申報﹔聯合申報的各方須提交同意聯合申報的協議書。

  第十二條 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根據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並將合格的申報材料提交評審委員會。

  第十三條 評審委員會由國家文化行政部門有關負責同志和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評審和專業咨詢。評審委員會每屆任期四年。評審委員會設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由國家文化行政部門有關負責同志擔任。

  第十四條 評審工作應堅持科學、民主、公正的原則。

  第十五條 評審委員會根據本辦法第六條、第七條的規定進行評審,提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推薦項目,提交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

  第十六條 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通過媒體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推薦項目進行社會公示,公示期30天。

  第十七條 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根據評審委員會的評審意見和公示結果,擬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單,經部際聯席會議審核同意后,上報國務院批准、公布。

  第十八條 國務院每兩年批准並公布一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第十九條 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各級政府要給予相應支持。同時,申報主體必須履行其保護計劃中的各項承諾,按年度向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提交實施情況報告。

  第二十條 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組織專家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進行評估、檢查和監督,對未履行保護承諾、出現問題的,視不同程度給予警告、嚴重警告直至除名處理。

  第二十一條 本《暫行辦法》由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負責解釋。

  第二十二條 本《暫行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文化部 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國家民委 財政部  建設部 旅游局 宗教局 文物局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關於“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一、部際聯席會議的職能

  (一)擬訂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針政策,審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二)協調處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涉及的重大事項﹔

  (三)審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名錄”名單,上報國務院批准公布﹔

  (四)承辦國務院交辦的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其他工作,重大問題向國務院請示、報告。

  二、聯席會議成員單位

  部際聯席會議由文化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民委、財政部、建設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組成。

  文化部為部際聯席會議牽頭單位,文化部部長任部際聯席會議召集人,文化部副部長任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兼秘書長。各成員單位有關負責同志任部際聯席會議成員。

  各有關部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賦予的職能開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文化部,負責日常工作。

  三、部際聯席會議工作規則和要求

  (一)部際聯席會議定期召開例會。根據需要或按照領導同志指示,可臨時召開會議。會議的議題主要包括:傳達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關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提出政策措施和建議﹔審議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提交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單,上報國務院。

  (二)部際聯席會議討論達成的意見要形成會議紀要,印發部際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會議所決定的事項,按照各成員單位職能,分工負責,具體落實。

  (三)各成員單位應積極參加部際聯席會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發揮部際聯席會議的作用。   

  附件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名單  

  召集人:孫家正(文化部部長)

  成 員:周和平(文化部副部長)

  李盛霖(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章新勝(教育部副部長)

  周明甫(國家民委副主任)

  張少春(財政部部長助理)

  仇保興(建設部副部長)

  顧朝曦(旅游局副局長)

  齊曉飛(宗教局副局長)

  童明康(文物局副局長)

  秘書長:周和平(兼)

(責編:林露、呂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