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文化非遺

“非遺+電商”的喜與憂

2019年07月03日15:40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非遺+電商”的喜與憂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非遺與影視劇、動漫、綜藝、游戲、直播等各類內容的聯動傳播模式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讓非遺走入更多年輕人的生活,“非遺+電商”模式更是直接拉近了非遺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為非遺產品帶來了更大的經濟價值空間。日前由唯品會公益聯合艾瑞咨詢、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文木文化遺產技術服務中心共同發布的《2019年非遺新經濟消費報告》(下稱《報告》)便印証了這一點。《報告》顯示,非遺時尚產品覆蓋品類日益豐富,且以“95后”為代表的年輕消費者對非遺產品的溢價認知不斷提升,非遺手藝人的生產效率與收入雙雙提高,消費升級打開了非遺消費新市場,實現有效助力精准扶貧,“非遺新經濟”效應初顯。

  “非遺+電商”模式在大力推動非遺傳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何雋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尊重非遺技藝自身特點,不能一味追求“爆發式”發展﹔要尊重非遺特有的文化生態環境,將非遺保護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相結合。隻有重視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非遺傳承與保護。

  盤活非遺消費市場

  6月6日,唯品會電商公益平台唯愛工坊上線了“非遺新生·夏上新”時尚產品,其中包含大量唯品會駐四川涼山傳統工藝工作站成立后開發的首批彝族非遺產品。唯品會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黃紅英介紹,這批彝族非遺產品是由唯愛工坊攜手飛亞達、生活在左、品立、本那等多家品牌,以及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媽媽制造項目、北京服裝學院及獨立設計師等共同推出的,設計師與彝族非遺手藝人的創意碰撞,讓非遺煥發新生。

  《報告》顯示,首飾配飾、服飾箱包類非遺產品在整體非遺產品銷量中的佔比約為82%,其中,首飾配飾是最受年輕消費者青睞的品類。涼山傳統工藝工作站在產品開發上也會根據唯愛工坊的運營經驗有所傾斜。據了解,在這批彝族非遺產品的開發中,打造了彝族銀飾“拂星”、彝繡馬齒紋斜挎包等多款時尚產品,民族風格與時尚元素巧妙搭配,備受消費者熱捧。

  前些年在電商平台上,非遺產品還並不多見,而近幾年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手造中國》《了不起的匠人》等多部近距離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和傳承人風採的紀錄片的熱播,大眾對於非遺和非遺產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興趣。

  何雋分析,電子商務模式可以滿足大眾需求,為非遺產品和消費者搭建起連接平台,因此“非遺+電商”才能得到快速發展。以淘寶網為例,在其網頁上搜索非遺相關店鋪,可以檢索到近4000條結果。這些店鋪銷售的產品以工藝品為主,還涵蓋日用品、食品、藥品等。一些店鋪還會專門介紹非遺知識和技藝,或者展示非遺產品制作過程。

  “非遺新經濟”的發展,正在不斷吸引著多方資源加入到非遺傳承與活化隊伍當中,呈現共創共贏局面。《報告》顯示,時尚品牌、院校、媒體、公益組織等各方參與其中的廣度和深度都在逐步提升,非遺產品開發數量已達到200多款,唯愛工坊第二年度非遺產品銷售額是第一年度銷售額的14.8倍。

  構建非遺保護體系

  “非遺+電商”模式在推動非遺創新性傳承的同時,也出現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對非遺產品過度消費現象等。對此,何雋認為,要尊重非遺技藝自身特點,不能一味追求“爆發式”發展。真正的非遺保護應該是“活態”的,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其進行傳承和發展。“非遺+電商”模式通過連接更大的消費群體增加了市場對非遺產品的需求,雖然可以激發人們對非遺傳承的積極性,但快速增長的外部需求也可能對堅守非遺技藝造成沖擊。非遺傳統手工藝產品的制作有其特定流程,需要工匠精神,不能操之過急。此外,還要尊重非遺特有的文化生態環境,將非遺保護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相結合。比如,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就是將非遺保護、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村落保護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為非遺提供了存續和發展空間。

  此外,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並沒有對非遺本身提供知識產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行政法,規范和調整的主要是政府、國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職責,並不是提供一種民事保護。何雋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所規定的“代表性傳承人”只是該非遺項目的傳承人之一,並不是該項目的獨佔者,也不享有排他性權利。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知識產權的,適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該條款針對的是在使用非遺過程中涉及到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做出規定的知識產權,比如使用非遺時涉及的著作權、鄰接權、商業秘密等,並非針對非遺本身創設出一種知識產權。

  基於此,何雋提醒,“非遺+電商”模式發展需要注意以下3點:首先,代表性傳承人並不能對某一非遺產品的生產或銷售享有獨佔性、排他性權利﹔其次,非遺產品隻具有產品、區域和工藝等的區別性,本身不具有商品或服務來源的識別性,因此不同商家仍然需要通過商標來保護自身品牌﹔最后,地方政府應當對合理利用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單位予以扶持,合理利用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單位,可以享受國家規定的稅收優惠。(本報記者 侯 偉)

(責編:林露、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