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保護,電商發展之基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平台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驅動力,也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大國。剛剛過去的“6·18”消費時點,讓電商知識產權保護的話題引發關注。
電商平台讓消費者輕鬆實現“買買買”,同時也增加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復雜性。一家電商平台的數據顯示,平台每日新發商品逾3000萬件,存量商品達15億件以上,每年權利人投訴量上千萬次,用戶舉報上百萬次。來自法院的數據也顯示,2018年全國地方人民法院新收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約28.34萬件,同比增長了40.97%。在此背景下,依法打擊電商平台的售假行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既是維護知識產權權益人品牌和收益的必要舉措,也是電商平台贏得市場的明智之舉。
互聯網的海量信息,電商平台上的海量商品,為一些假冒偽劣產品混跡其中提供了空間。但與此同時,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可以比線下實體更加精准地識別正品和假貨,快速准確打假侵權商家。比如,有的電商平台應用“千裡眼”技術,實現全網、全平台、全時段掃描疑似盜版侵權鏈接,從電子存証、首發商品、首發備案等方面為原創設計商品保駕護航﹔還有電商平台使用區塊鏈防偽追溯技術,接入超過400家品牌商,覆蓋1.2萬多款商品,上鏈超過10億條商品追溯數據。這些技術的運用,有效壓縮了假冒偽劣產品的生存空間。
電商打假,需要形成“技術賦能+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不久前的2019電商知識產權峰會上,人民網發布的《中國電商知識產權保護創新實踐研究報告(2019)》顯示,中國電商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條件,可以有效節約知識產權保護的成本,降低侵權風險,有力推動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全民普及。在實踐中,由京津冀、長三角、泛珠三角等地區13個省份聯合發起的“雲劍聯盟”,開創了政企合作、線上線下聯動打假的新模式,有力淨化了協作區域地區的市場環境。
知識產權保護的務實作為,已成為電商領域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中國電商從線上線下兩個方向同時開啟打假路徑,維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和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效震懾了侵權犯罪分子,解決了很多已經存在多年的侵權頑疾,扭轉了一些國際品牌對中國電商的負面印象。同時,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中國電商不斷密切與國際組織和權利人的合作,有效打擊從海外到國內輸入型的跨境制售假案,受到國際社會好評。
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對於以互聯網為平台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需要完善監管政策的辦法,以更加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推動電商領域加快知識產權保護的創新實踐。對那些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需要不斷擠壓其違法空間,促進利益相關方共同敬畏法律、遵守規則,從而達成發展與保護的動態平衡,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有利氛圍。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