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藝術在英國受歡迎

本報駐英國記者  強  薇

2019年06月11日10: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劍橋大學文化保護項目“康河計劃”主持人艾倫·麥克法蘭近日表示,“康河計劃”今年將舉辦一次圍繞昆曲的文創設計大賽。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昆曲近年來在英國受到歡迎。既有以“康河計劃”為代表的從學術角度研究、保護昆曲藝術的項目,也有許多研習、表演昆曲的愛好者。

  去年,英國首個昆曲文化遺產展在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舉行。該展覽向觀眾呈現了2016年啟動的“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項目的成果。這一項目由“康河計劃”和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聯合主辦,與中國昆曲博物館等機構聯合共建。據了解,該項目已完成了超過30萬字的昆曲資料翻譯工作和超過5太字節的數字化工作,英國民眾今后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和體驗昆曲文化。此外,劍橋康河出版社還將陸續出版介紹昆曲的英文書籍。

  對英國研究者而言,被稱為“中國戲劇之母”的昆曲是中國文化的縮影。說起昆曲,大多數英國人會首先想到《牡丹亭》。麥克法蘭對記者表示:“與英國文化中音樂是音樂、文學是文學不同,中國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是無法割裂開的。一部《牡丹亭》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音樂、文學、藝術等多種形式。英國民眾需要了解這一點,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愛情的主題是跨越國界的,這也是昆曲《牡丹亭》在英國頗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倫敦京昆研習社創始人李惠馨表示。在麥克法蘭看來,《牡丹亭》所代表的視覺藝術是可以被西方觀眾所理解的:“我和妻子於2013年去蘇州旅游時,第一次聽到了昆曲。昆曲華美的服飾和艷麗的色彩,對於外國人而言,是一次視覺上的沖擊。”

  《牡丹亭》作者湯顯祖和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生於同一時代、逝於同年,喜歡莎士比亞戲劇的英國觀眾自然地對湯顯祖有了一份親切感,也讓《牡丹亭》在英國更為人熟知。正因如此,2016年,中英兩國共同舉辦了紀念莎士比亞和湯顯祖逝世400周年的系列活動。中國的昆曲藝術家在倫敦上演當代昆曲《我,哈姆雷特》,用昆曲這一傳統藝術演繹西方經典文學,受到了當地觀眾的好評。

  現在,諸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高校,經常會舉行一些小型的昆曲表演和講座。去年,李惠馨的徒弟、劍橋大學學生湯姆在學校舞台上表演了《牡丹亭》選段“游園”,反串劇中杜麗娘的角色。從湯姆的劇照看,從行頭、妝容到眼神、做派,都讓人嘖嘖稱贊。

  “在發掘昆曲傳統魅力的同時,我們還要給昆曲的傳播注入新的動力。這些動力來自年輕人,來自國際化,來自跨文化的互動。”麥克法蘭表示。即將舉行的昆曲文創設計大賽,正是出於這個目的。他期待今年的設計大賽“讓全世界的人們感受到昆曲鮮活的一面”。

  (本報倫敦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11日 18 版)
(責編:林露、呂騫)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3.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