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個月廣東警方破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578起 刑拘1500余人
廣州警方展示行動中繳獲的假煙、假酒等涉案物品。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張梓望 實習生 朱浩威 攝
制售假冒手機電池,生產假冒“壯陽藥”、假冒名煙……針對這些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廣東警方嚴厲打擊。今年以來,廣東警方重拳懲治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強力護航企業發展。前4個月,全省公安機關共破獲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578起,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501名。據統計,2018年,全省共破獲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2358宗,刑拘5577人,涉案金額6.78億元。
警企協作開展
打擊涉煙犯罪專項行動
省公安廳經偵局副局長李善雄介紹,廣東公安把打擊矛頭對准直接坑害群眾利益、危害生產生活安全、妨礙企業創新發展的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犯罪,匯聚力量資源,全力偵破一批重點案件。
針對知識產權犯罪呈現的鏈條化、網絡化、國際化態勢,省公安廳經偵局抓住重點領域、重點產品、重點地區,以“情報導偵、數據實戰”為引領,積極開展情報研判工作,並集中力量深入開展集群攻堅作戰。
去年初,省公安廳經偵局通過調取信息、層層篩選和多次研判,初步理清一涉廣東、廣西的跨區域制售假冒世界杯球服的犯罪網絡。
經過幾個月深入偵查,省公安廳經偵局去年6月組織廣州警方針對此案開展了連續3波次收網行動,全鏈條摧毀了該犯罪網絡,共搗毀生產、銷售、倉儲、運輸窩點6處,先后抓獲犯罪嫌疑人16名,行動中繳獲21萬件假冒世界杯球服,涉案價值1000萬元。
同時,廣東公安通過警企協作與省煙草專賣局建立協作打擊涉煙犯罪綠色通道,開展打擊涉煙犯罪“百日專項行動”。去年,全省共查獲大型制假煙機323台,繳獲假煙14億支、走私香煙3.5億支,刑拘犯罪嫌疑人1700名,逮捕1000名。
去年12月底,省公安廳組織指揮佛山、東莞、梅州公安機關,對“春雷1號”特大制售假煙系列專案開展收網行動,在廣州、佛山、東莞、梅州等地成功打掉一批集生產、包裝、倉儲、運輸、銷售等環節在內的涉煙犯罪團伙。警方現場抓獲犯罪嫌疑人65名、假煙630.24萬支、走私煙300多萬支、煙絲6.66噸、濾嘴棒76萬支、水鬆紙0.66噸,涉案金額1.12億元。
假冒“美的”等知名品牌佛山搗毀2個窩點
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我省涌現出一批在各自領域世界知名的企業。廣東公安嚴打涉企知識產權犯罪,為企業發展護航。
今年4月,佛山警方打掉一個制售假冒“美的”“海爾”等品牌電器犯罪團伙,搗毀制售假窩點2個,抓獲犯罪嫌疑人6名,查獲涉嫌假冒品牌熱水器成品100余台,涉案價值300余萬元。
去年11月15日,在省公安廳經偵局的指揮下,廣州警方對廣州荔灣區龍溪沙溪村、南邊村的制售假冒華為手機電池窩點開展收網行動,搗毀了13個窩點,扣押假冒電池6萬多塊、半成品80多萬塊,電焊機等機器70台,抓獲犯罪嫌疑人52名,涉案金額高達8600萬元。
去年以來,公安部先后向我省交辦多宗涉外案件線索,省公安廳經偵局在組織各地落地核查的同時,本著“打出去”的策略,積極組織重點地區開展情報導偵,尋找涉外案件線索。
去年6月,省公安廳組織廣州公安對公安部交辦的涉美假偉哥案件進行收網,搗毀生產假藥工廠5個、涉案窩點6個,共抓獲嫌疑人16人,依法刑事拘留10人。
在該案中,警方查獲假藥123種、2600萬粒,假藥原材料1570公斤,假藥包裝材料76種、1080萬個,生產設備共30套,生產假藥模具150塊,初步估算涉案價值2.7億元。
阿sir提示
識別假貨 教你4招
如何識別假冒偽劣商品?廣東公安民警教你4招:首先要注意辨假,要認清商標及相關注冊信息,注意商品外包裝,印刷是否清晰,色調是否純正,批准文號是否規范。對存疑商品,可以登錄相關政府網站、企業門戶網站查詢。其次,群眾切勿貪便宜,要從正規渠道、規范門店購買商品,不要貪圖小店、游商所報的低價,對價格遠低於正常市場價格的要格外提高警惕。再次,要注重維權,在購買商品時應索票、索証,留下消費憑據,發現可疑商品后,可將發票、收據、商品內外包裝等物証,送相關政府部門或消費者協會,進行鑒定鑒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發現犯罪線索可向公安機關舉報。最后,若發現偽劣商品,可撥打工商舉報電話12315﹔發現制售偽劣商品犯罪線索,可撥打公安舉報電話110。
案例
手機電池制假“一條龍”
廣州13個窩點被端
去年11月15日,廣州警方在省公安廳經偵局的指揮下,組織200多名警力對沙溪村、南邊村的制售假冒華為手機電池窩點開展收網行動,搗毀13個窩點,扣押假冒電池6萬多塊、半成品80多萬塊,電焊機等機器70台,抓獲犯罪嫌疑人52名,涉案金額高達8600萬元。
去年10月下旬,荔灣警方接到群眾舉報,稱在沙溪村、南邊村存在多個假冒國內知名品牌手機電池制售窩點。
接報后,警方立即組織警力對該區域的城中村出租屋展開排查,對涉嫌制假窩點逐一研判分析,收集有關制假售假証據,迅速排查出13個規模較大、人員較多,涉嫌制售假冒一些國內知名品牌的手機電池窩點。
經初步審查,13個窩點屬於典型的地下非法加工場所,嫌疑人在偏僻郊區的城中村內租賃村民房子建立加工點,聘請同鄉共同經營,開展生產加工工作。
調查人員發現,嫌疑人從銷售點接單到出貨前,各自加工窩點均完成半成品的備貨狀態,隻要接到具體手機品牌型號的電池訂單,馬上組織工人“快速貼牌”“快速出貨”。
據涉案嫌疑人供述,加工窩點的負責人對聘請的工人不要求學歷,僅需要20多歲的年輕男女。他們根據不同型號的假冒電池制作資料,半小時便可以上崗操作,平均每人每天可制作500個左右電池,窩點負責人每月獲利數萬元。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吳珂 通訊員 江偉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