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技術開啟“無卡”時代
不少人可能都有過手機丟失補辦SIM卡的糟心經歷,再試想一下,一旦進入萬物互聯時代,智能手表、智能耳機、智能眼鏡、無人機、VR終端、車載設備、智能家居等各類終端都需要接入移動互聯網,SIM卡的開通和管理更是一件繁復的事情。為了不讓SIM卡成為智能互聯路上的攔路虎,eSIM(embedded-SIM)技術應運而生。
前不久,努比亞技術有限公司發布了努比亞阿爾法腕機。腕機用戶可以在網上申請中國聯通eSIM“一號雙終端”“獨立號碼”服務,不僅可以進行eSIM獨立通話與收發信息,還能連接4G移動網絡,實現手機上的一切功能。實際上,近兩年國內三大運營商已相繼宣布在試點城市啟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計劃。
近日,中國聯通又正式宣布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意味著eSIM技術的全面商用正式展開。eSIM技術將傳統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用戶無需插入物理SIM卡,每一個移動終端都可獨立使用移動網絡上網甚至打電話。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對移動通信技術的一次重大改進,用戶能夠獲得隨需及時入網的極致體驗,在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同時也為運營商和終端廠商帶來機遇和挑戰。
技術優勢顯著
近年來,隨著移動終端向集成化、形態多樣化發展,陸續對SIM卡提出了小型化、耐高溫、防潮濕、抗震動等新要求。傳統SIM卡經過ID1、全尺寸SIM、Micro-SIM、Nano-SIM的演變,尺寸逐漸微型化,但仍不能滿足部分終端的空間限制需求。eSIM即嵌入式SIM卡,簡單來說就是電子化的SIM卡,是一個數據文件,可通過網絡下載到任何智能穿戴設備、平板、PC、手機等其他移動終端。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寶筠介紹,eSIM是對傳統SIM卡進行進一步微縮,將其尺寸縮小為5mm×5mm,並在制造過程中焊接到設備主板上,嵌入式制造工藝能夠為終端節省更多的空間,並使其具備耐高溫、防塵、抗震等良好性能,因而能夠適應異常惡劣的環境。除了實現與SIM卡相同的功能外,eSIM還可提供靈活的運營商切換方式,通過空中下載方式動態寫入用戶簽約信息,可以實現產品銷售后的用戶自主激活,並基於安全域的體系架構,以及PKI安全基礎設施的引入,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
王寶筠經檢索發現,eSIM技術由蘋果公司首先提出,在技術儲備和專利布局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中國企業如宇龍、努比亞、聯通、華為均在進行積極的技術研發和專利布局。目前,eSIM相關專利主要集中在物理和無線通信網絡領域,針對無線通信網絡領域,各公司企業主要圍繞多模塊之間切換、訪問控制、安全通信等部局專利。“eSIM相關專利申請在2016年達到高峰,隨著eSIM全面商用正式展開,以及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的蓬勃發展, eSIM相關專利申請有望迎來新的高峰。”王寶筠表示。
各方影響深遠
如今,在全球范圍內,移動生態系統對於eSIM技術均持“擁抱”的態度,eSIM設備的種類在不斷增加。2017年開始,以谷歌Pixel 2和Pixel 2XL為代表的支持eSIM功能的智能手機正式發售。隨后,蘋果發布的iPhoneXR、XS、XS Max均支持eSIM功能。蘋果、華為、三星等設備供應商已推出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產品。隨著越來越多的移動運營商開始支持智能手機、智能手表的eSIM服務。eSIM將會對用戶、運營商、終端企業帶來深遠影響。
“eSIM技術能夠極大地提升用戶使用體驗。”據上海果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吳俊介紹,eSIM誕生的初始動力是取消SIM卡,雖然SIM卡已越做越小,但在手機輕薄化的趨勢下,卡槽的存在還是會制約手機或可穿戴設備的外形設計和電池容量。eSIM技術利用嵌入式芯片,去除卡槽,能全面提升防水、抗震性能。此外,eSIM 技術能夠系統性地將用戶從運營商購買SIM卡轉變為用戶購買設備從空中開通,用戶能夠獲得更加便捷的入網服務,自由切換運營商,無需經過復雜的銷號手續再入網。
對於運營商而言,則是喜憂參半。獨立觀察家賈敬華表示:“如果運營商支持eSIM接入3家以上的運營商,並能在多家運營商之間自由切換,那麼相比傳統的SIM卡,eSIM可以支持更為豐富的新業務,為運營商提供新的增長點。另外,eSIM支持重復擦寫,能為運營商節約大量的傳統SIM卡制作成本。” 通信專家張峻愷則認為,eSIM技術對運營商可能會帶來一定沖擊和挑戰。他表示,如果未來運用eSIM技術,用戶無需去運營商處購買SIM卡,直接通過手機軟件注冊就能開通並自行選擇運營商,而且可能出現自適應的軟件,對用戶所處位置的信號強度、資費多少進行自動判斷和選擇。那麼,運營商對用戶的捆綁力度將大幅減小。
eSIM技術能為終端市場帶來哪些影響,各方也持有不同觀點。吳俊認為:“eSIM 技術將為終端形態創新與市場增長提供新動力。中國聯通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是一個用戶教育的過程,能為其他eSIM設備大規模使用鋪路。”他解釋說,目前用戶換機周期變長,手機銷量下降,eSIM可以使得終端設備在設計時擺脫卡槽束縛,整體外觀和硬件設計更具靈活性,可能會產生更多創新的設計嘗試,從而讓用戶有了換機的理由。
行業分析師柳杰則認為,對於手機制造商來說,集成eSIM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費用來進行工業設計的改變,但這樣的改變對用戶體驗沒有實質性的提升,無法成為一個市場賣點。張峻愷認為,對於目前擁有多部手機使用多家運營商服務的用戶來說,eSIM技術使得一台手機就能滿足這些需求,可能會導致其購買手機終端的數量減少,但會刺激其他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終端的銷量。
發展趨勢向好
關於eSIM的未來發展之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eSIM未來發展趨勢向好。中國聯通發布的eSIM產業合作白皮書顯示,到2021年,全球eSIM出貨量將大幅增長,滲透率將達50%。eSIM取代SIM卡終將成為歷史的必然,但由於產業鏈還未成熟、標准和規范還未完善,可能會存在一段時間的過渡期。
吳俊表示,目前手機制造商、智能家居廠商等對eSIM非常關注,並進行了相關技術研發,但需要經歷大量調試以及與運營商溝通的工作,預計今年底到明年將會有大規模的爆發。他認為,技術變化帶來的市場接受是循序漸進的,eSIM和SIM卡會存在一段共存時期。
張峻愷表示,從長期來看,eSIM在智能可穿戴產品、智能家居等領域會得到大規模普及應用。但是目前eSIM產業鏈還未成熟,而且由於涉及運營商、終端廠商的利益,成熟之后可能還會面臨一段過渡時期。
“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逐漸培養起用戶的使用習慣,可能會使得他們未來更偏好使用eSIM。”在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看來,如果eSIM能不換號遷移,將快速撬動存量市場,大幅提升普及力度。
“未來可能出現用戶、制造商、運營商共贏的商業模式,由運營商與手機廠商合作推出定制版的eSIM手機,支持用戶使用該運營商的網絡,運營商提供優惠的流量資費來吸引用戶使用,運營商與手機廠商按流量資費分成。”柳杰表示。(實習記者 李思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