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科技成果轉化,該由誰來“挑大梁”?

——訪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

2019年05月14日08:41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技成果轉化,該由誰來“挑大梁”?

多年來,我國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率不高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極大重視。這一問題的症結究竟在哪兒?圍繞這一話題,本報記者對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進行了採訪。

“產業界對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懷著萬分期待,而科研機構與大學的科技成果大多數在發表了論文、申報了專利、評了獎之后就束之高閣了﹔科技界、產業界紛紛在找原因,政府也進行了多方的探索嘗試,我國在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建設方面也不斷推進,但是仍然沒有探索出一條高效的轉化之路。”在許玲看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不是單兵突進就可以解決的,一定要綜合分析、協同推進。

“目前,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不少問題。從供給側來看,科技成果供給是否足夠,這是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目前的科技成果看起來十分豐厚,但真正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有效供給的成果卻不多﹔從需求側來看,我國目前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大多處於產業低端,並不具備科技成果轉化所需的配套研發能力與實施能力。以上這兩個原因雖然也是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部分原因,但我認為,造成轉化率低的真正瓶頸原因是缺少能夠做研發和量產‘翻譯’的人才。”作為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的副校長,許玲對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方面的問題聚焦已久。

在許玲看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核心的問題是“誰來干”。在目前的科研評價機制下,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申請項目、獲評獎項等仍然是對科技人才的主流評價指標,成果轉化率雖然也被大力提倡,但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指望科研人員包攬成果轉化工作並不現實。從實驗室的研究與開發階段走向產業階段還需要至少經歷三道關口———分別是中間實驗階段、工業性實驗階段、產業化階段,在這些過程中需要有兼備技術與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同時也具備法律、財務、市場等專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專門從事成果轉化工作。這樣的復合型人才相當於是科技成果轉化中溝通供給側與需求側“橋梁”,是成果轉化的至關重要的人才。

那麼,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從哪裡來?許玲表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與需求是巨大的,相比需求,人才供給明顯不足。目前,除了少部分高校設置了轉化機構,大部分的高校沒有專門的成果轉化機構,社會上從事成果轉化的中介服務機構也存在力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不能承擔成果轉化的重任。

要真正解決成果轉化“誰來干”的問題,從實際操作角度,許玲希望,相關部門能多管齊下盡快培養培訓復合型人才隊伍。

“一是在應用型大學中設置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生專業,在本科生課程體系中開設與專業密切相關的成果轉化課程﹔二是加大力度培育從事科技中介服務的人才,建立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加大對技術轉化人員的激勵措施,吸引既有專業知識,也熟悉市場,同時具有法律、專利、風投等方面豐富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從事成果轉化工作,盡快建立我國成果轉化的復合型人才隊伍。”許玲這樣建議。(崔呂萍)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