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中關村:為創新而生

2019年05月13日08:50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
小字號
原標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專欄|中關村:為創新而生

編者按:回顧歷史,總會發現,在一些特殊的年份,人們會明確前進的方向,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一些特殊的地方,總是有先行者,用創新和奮進乘風破浪,譜寫發展的新篇章。在北京,這個地方是中關村。多個“第一”在這裡誕生,讓中關村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科技創新“第一村”。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世界,總是有一些特殊的地方,給人們以乘風破浪、揚帆起航的夢想。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回望過去,去尋找這樣一個地方,更顯出獨有的時代意義。

  在北京,這個地方,叫做中關村。

  在它的歷史裡,誕生了數個“第一”: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佔注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資機構、第一支政府引導基金、第一部科技園區地方立法、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試點企業……誕生於新中國成立轉折之際,璀璨於改革開放偉大征程,輝煌於全面改革的嶄新時代。“敢為天下先”是中關村與生俱來的氣質。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科技創新“第一村”。

  先行者的艱辛

  中關村一帶過去是永定河故道,當地人稱之為“中灣兒”。從明代起,宮裡的太監們就開始在這一帶購買“義地”。中關村似乎成為了歷史的棄兒,逐漸淪落為京城官僚和太監的墳場。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個重要的決定改變了這個小村庄的命運。

  由於緊靠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的地緣優勢,中央決定在城郊西北的城鄉結合部,即中關村以及它周圍的一片土地上建設起一座“科學城”,也就是現在的中國科學院。

  在政府的鼓勵下,大學校園紛紛挺進京城西北。一條狹窄的馬路上迅速崛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8所院校,這條馬路也就是現在的“學院路”。

  然而,在左傾路線、十年內亂的影響下,新生的“科學城”一度沉寂。1980年,一個“叛逆者”的闖入,讓這潭“深水”蕩起了層層漣漪。

  這個“叛逆者”,名叫陳春先,中科院物理所教授級研究員,被譽為“中關村第一人”。

  歷史的開創始於1980年的10月25日。這一天,中關村歷史上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成立。它挂靠在北京市科協,但自己有產品、有利潤。坊間傳言,這家機構為研究人員發紅包,數額遠超國家工資,這與當時社會上科學家“恥言利”的觀念背道而馳。

  因此,陳春先被看作是“叛逆者”,被打上了“科技二道販子”“投機倒把”的標簽,遭受到了極大的非議。

  時代決定命運。一篇獲得多位國家領導人的批示、題為《研究員陳春先搞技術擴散試驗初見成效》的新華社內參將他的“危機”化為“轉機”。

  成立公司也好,科研分紅也罷,他所做的事情正是當時的中國需要的,更是社會迫切渴求的,因此獲得了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陳春先坎坷經歷的背后體現的是中國人的首創精神和探索勇氣。當這種精神得到決策者的保護,當這種勇氣獲得上下同心的支持,創新的力量在中國社會蓬勃興起。

  體制先行 政策創新的試驗田

  改革開放是一陣春風,帶來了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改革開放更是一灣活水,攪動著一成不變的社會結構。

  1984年,中關村初現繁榮,新技術企業由1年前的11家攀升至40余家,營業總額達到3500余萬元。一批科技人員沖破體制機制束縛﹔從中關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來,“下海”創辦民營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由此成為一個時代的閃亮印跡。

  科技人員下海,自此成潮。

  1984年10月17日,柳傳志等11位中科院計算所的科研人員,在一間小屋裡揭開了聯想公司的歷史篇章。在公司成立的3天后,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黨中央決定把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乃至整個經濟領域。在中央精神的感召下,公司實行“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負盈虧、自我審查”的“四自原則”,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大膽的體制創新。

  得益於大膽的改革和體制創新,中關村打通了通向計算機時代的大門,中關村歷史上的“四大發明”——聯想漢卡、四通打字機、五筆字型輸入法和方正漢字系統也應運而生。

  改革助推經濟發展。1987年,“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每天到中關村採購的人流量最高達到20萬人次。這裡共有科技企業148家,從業人員達4407人,總銷售額達9億多元。1988年,國務院批准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條例規定,要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海澱區劃出100平方公裡左右的區域,建立外向型、開放型的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實施稅收、財政、海關等支持政策,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

  試驗區的成立,不僅是中關村騰飛的奠基石,也是我國科技改革創新史上的裡程碑。

  在此之后,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試點企業——北京比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北京地區第一家科技創業孵化器——北京高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成立﹔清華大學科技園、北京大學科技園,北京市留學人員海澱創業園等孵化器設立……

  從設立試驗區開始,中關村徹底告別了過去自發探索、摸著石頭過河、野草般無序生長的狀態,開啟了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新征程。

  隻要有夢想 隨時可以登場

  時勢造英雄。在中關村,有一種時勢從未改變,那就是創新。

  2001年5月,中科院計算所將研發“中國芯”CPU的重任交到了時任計算所研究員、33歲的胡偉武手上。CPU即中央處理器,是計算機的“大腦”,更是一切以計算機為靈魂的現代設備的大腦。隻有實現CPU的自主可控,才能確保國家安全和經濟自主。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CPU技術是美國的獨門絕技,其他國家隻能購買。

  “我們要走自主研發道路,再困難也要堅持自己寫源代碼,一行也不引進。自己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有整個產業的主動權和主導權。”胡偉武說。

  2002年8月10日,中國首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高性能微處理芯片“龍芯一號”問世。從那一刻起,中國人結束了隻能用外國人的CPU造計算機的歷史,中國計算機行業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研發取得了巨大成果,但還需要滿足市場的需求。2010年4月,北京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牽頭出資入股,成立了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公司正式從研發走向產業化、市場化,為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鋪就了一條可行之路。

  胡偉武的故事只是中關村創新勵志故事的一個縮影。“村”雖不大,但是不忘初心的奮斗故事、敢為人先的創新故事卻不少。

  幾年前,在調查轟動一時的“周克華系列殺人案”時,上百名警察在屏幕前,從幾千個小時的視頻素材裡尋找嫌疑人的蹤影,連一幀畫面都不敢放過。他們疲憊不堪卻效率低下。

  但是今天,如果一個嫌疑人走進被監控的區域,攝像頭連接的系統后台就會抓取他身上上百個特點,視頻技術就如一張無形的網,讓嫌疑人無處遁形。

  “這套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天眼系統’如今已在全國30多個省、市的公安系統幫助捕獲、控制嫌疑人5000多名。”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謝憶楠告訴記者,“這項技術完全由公司自主研發,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機器看懂世界’。”

  據了解,曠視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被美國著名科技評論雜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定為全球10大突破技術,在各項國際人工智能頂級競賽中,多次擊敗Google、Facebook、Microsoft等知名企業,攬獲25項世界技術評測第一,刷新了人工智能(AI)技術的世界新高度。這家2011年創立於中關村的小公司,已經成長為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企業。

  尋找好技術,先去中關村看看,這已經是人們在實踐中達成的廣泛共識。近些年來,中關村的“好技術”已經從追求“大而全”向逐夢“高精尖”轉變,研發最頂尖的科技創新成果成為中關村人的不懈追求。

  人工智能芯片、骨科手術機器人……北京市海澱區新建宮門路2號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內,一批批前沿“高精尖”技術產品讓人耳目一新。

  “入駐這裡的企業,首先是技術水平高。”工作人員介紹。

  近年來,中關村管委會通過公開路演方式,圍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顛覆性新材料、前沿生物等前沿領域,開展選拔和培育機制體制的先行先試改革探索,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

  在醫療健康展示平台,記者看到了一張“紙片”,潔白而微小,觸摸上去細膩而柔軟。這是一種應用於人體手術的“組織再生材料”,源於一家2012年創辦的中關村醫療企業。

  “該材料採用新鮮動物小腸粘膜下層組織作為原料,通過非交聯工藝去除免疫原性,保留天然細胞外基質的三維結構、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質,植入體內后可以主動誘導細胞長入、增殖、分化、血管新生和組織重塑,可完全體內降解,實現組織再生修復。”致力於再生醫學材料研究的北京博輝瑞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秘書趙延瑞說,“我們是全球第二家能生產這個再生材料的企業。美國有家企業的產品在中國的售價為每平方厘米400元左右,也就是一塊名片大小的價格接近兩萬元。而我們的材料價格是其的一半左右。”

  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遠不是這家公司的終極目標。趙延瑞以電影《我不是藥神》中壟斷性高價藥“格列寧”為喻感言:“一個有民族責任心的企業,要從國家大局出發,研發更多中國創造的‘格列寧’,使患者人人看得起病,為人民添福祉。”

  這是中關村企業家的精神,更是中關村的精神。“沒有國家的支持,沒有中關村,就沒有我們企業,所以我們更要加大投入,用企業自己的力量去回報國家、回饋社會。”趙延瑞說。

  創新之路 永不停歇

  “中關村要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關村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關村提出殷切期望。

  從“試驗區”到“科技園”再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的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表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作為改革創新的‘先行區’,始終走在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最前列。人才、技術、資本成為‘新三駕馬車’,中關村為創新發展注入了蓬勃動力。”

  時代在變,中關村的定義在變,但是中關村的創新精神永遠不變。而這背后,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支持。

  1999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的批復》,要求中關村發揮優勢和特色,創建有中國特色的中關村科技園區,為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發揮示范作用。

  2010年底,國務院同意中關村實施“1+6”系列新政策,在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等方面實施6項新政策,進一步加大了中關村體制機制創新和先行先試力度。

  去年底,國務院再推出一批促進創新的改革舉措,允許轉制院所和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科研人員以“技術股+現金股”形式持有股權,更大力度上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

  ……

  新的時代,新的奮斗,中關村的創新之路從未停歇。在政策的激勵下,中關村又涌現了一大批享譽全球的知名企業。

  在人工智能領域,雲知聲推出全球首款面向物聯網的AI芯片——UniOne,可將算力提升50倍。與此同時,該公司還圍繞該芯片推出了AI物聯網解決方案——雨燕,填補了國內AI芯片應用於物聯網領域的空白。

  在新材料領域,芯視界自主研發的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將量子點材料與成像感光元件相結合,在全球范圍內第一次實現了光譜儀的傳感器化。

  在集成電路領域,大唐微電子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夠同時在芯片級、模塊級、卡片級向客戶提供全方位產品、服務與解決方案的企業,也是國家指定的中國第二代居民身份証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和模塊加工企業。

  在醫療健康領域,諾誠健華研發了全球首創的新一代高效特異BTK(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該抑制劑具有全新的分子結構,具有高親和力和高度靶標專一性,可顯著抑制B細胞惡性淋巴瘤腫瘤細胞的增殖。

  ……

  2018年,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共獲得專利授權53982件,同比增長24.4%,擁有有效發明專利98624件。其中,示范區企業按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國際專利4596件,佔北京市同期PCT專利申請量的70.4%。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新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新時代的中關村取得了全方位、突破性成效。

  翟立新表示:“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創造創新因子,我們應當把它們激活,讓人生閃亮,讓中國閃亮,讓中華民族閃亮。”

  這,或許就是中關村的精神:永遠挑戰想象力、永遠打破平庸、永遠把未來拽到眼前。

  創新,是中關村之魂,更是中華民族之魂!(中國財經報 趙加侖)

(責編:龔霏菲、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