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科技創新為“一帶一路”注入加速度

2019年04月26日08:26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技創新為“一帶一路”注入加速度

尼羅河畔的埃及索哈杰,是“中國—埃及可再生能源國家聯合實驗室”所在地。一條完整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生產試驗線,正在這裡緊鑼密鼓地進行調試,為即將到來的全線貫通做最后的准備。

“按計劃,今年5月,我們和埃方聯合建設的這條試驗線將利用我國國產光伏裝備產出首片光伏電池和首塊組件。”中國電科48研究所工程師、“中國—埃及可再生能源國家聯合實驗室”中方項目主管汪已琳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道。

位於北非東部的埃及,擁有豐富的太陽能光照資源和純度較高的硅礦資源,在利用太陽能方面有著強烈的技術需求。“我們有著成熟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及應用技術,通過聯合實驗室的示范引領,能為當地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技術支撐。” 汪已琳表示。

“中國—埃及可再生能源國家聯合實驗室”只是“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際科技合作的一個縮影。

4月25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創新之路”分論壇召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過去兩年,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不懈努力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正在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取得了豐碩成果和顯著成效。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葉冬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近年來,科技部會同各方力量,通過政府間科技創新聯委會機制、科技伙伴計劃等平台,切實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4項行動。

科技人文交流,是促進科技界“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據統計,兩年來,依托中國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等部門的國際合作項目平台,共支持800余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短期科研﹔舉辦146個培訓班,累計培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學員2100余人。

加速創新資源集聚的同時,共建聯合實驗室打造了科技創新合作的品牌和名片。比如,中國—南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聯合研究中心、中國—印尼港口建設與災害防治聯合研究中心、中國—克羅地亞生態保護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首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先后啟動建設,推進了高水平科學研究和產業前沿共性關鍵技術研發。

互惠共贏讓合作走向縱深。葉冬柏介紹,通過科技園區合作,推動產業價值鏈重構,催生高端引領、各具特色的產業創新集群﹔同時,技術轉移發揮先導作用,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落地見效。

目前,中國已分別與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中亞、中東歐共建了5個國家級區域技術轉移平台,啟動了南亞、東盟青年科學家創新中國行活動,廣泛開展技術推介與產業對接,有力推動適用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

“推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政府部門主要發揮搭建平台的作用,相關科研機構、企業、科研人員是交流合作中的真正主角。”葉冬柏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唐婷 劉垠)

(責編:王小艷、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