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4·26”是國際知識產權日。針對前一段時間某視頻網站涉版權保護的社會熱點話題,普通百姓對付費享受音視頻、電子書、信息、游戲、知識講座等看法如何?

調查:百姓對付費享受音視頻、游戲等看法如何?

2019年04月25日09: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您願意花錢享受精神產品嗎

侯昕

邵龍泉攝

熊婷婷在和朋友一起玩手機游戲

衛 奔攝

李方國

百姓家中著作權

■ 侯 昕 廣東廣州 醫院會計

最早接觸著作權這一概念是在會計課本上,這是無形資產的一種,代表著權利,也標志著與之相關的收益。那時候覺得它是一個書本上的概念,離尋常生活很遙遠。

隨著“付費”這種保護措施的推廣,著作權漸漸進入了我們的生活。起先是游戲。很多設計巧妙、畫面清晰的游戲開始收費,或者隻免費開放部分關卡。人們對游戲的喜愛程度可以說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盡管我本著隻玩免費游戲的宗旨,也因為入迷而曾經淪陷在“小鱷魚愛洗澡”這款游戲中,但最終因為游戲花費時間太多忍痛割愛了。

接著是音樂。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不是所有的歌都能免費下載了,喜歡聽歌需要申請加入某個APP成為會員,才能悠然自得地欣賞音樂。因為版權的原因,一個APP不一定會囊括所有的歌曲,這就給眾多APP生存提供了空間,於是我擁有了兩個音樂APP的會員資格。

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想出很多辦法來提高效率。比如成為“喜馬拉雅”的會員,一方面可以把給孩子講的故事錄下來,反復放給孩子聽﹔另一方面可以在做家務的時候聽小說、聽課。聽故事入睡的不僅僅是孩子,就連我這當媽的也是一樣。

紙書固然對視力較為有益,也更容易進入書本營造出來的氛圍,但大量書籍存放是有困難的,夜讀也影響其他人休息。於是,我從在網上買書變為在網上讀書、在微信讀書、用kindle讀書。同游戲一樣,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免費,遇到特別喜歡的書,是一定要付費的。算算經濟賬,也合算。

為視頻APP的好看劇集買單,為熱播的付費綜藝節目買單也是有的,這樣就不必守在電視機前隱忍那隨時插入的廣告,也不用放棄喜歡的節目。

這些由版權而產生的付費項目,是一種精神消費,而這類消費在我的生活中佔比極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付費娛樂”若運用得當,可以換來高性價比的有張有弛的生活。

付費內容需精彩

■ 熊婷婷 江西南昌 媒體工作者

作為一名“80后”,花錢娛樂其實並不算新鮮事。小時候聽歌得買磁帶,后來就買CD、買影碟。那時候人們的知識產權觀念普遍比較薄弱,所以口袋緊的時候,就會去買盜版書、盜版碟。

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走進我們的生活。隨即發現,網絡上各種資源都有,而且可以免費下載使用。很長一段時間內,聽音樂、看電影、看電子書,我習慣到各大網站、論壇、貼吧下載免費資源。但免費下載的同時,內容質量就保証不了。錯別字連篇的電子書,音質畫質很差的音樂電影……漸漸地我發現,免費的高品質音樂、好口碑電影,在網上越來越難得,試聽下載歌曲要收費,看電影電視要收費,聽電台節目也要收費。

作為普通網民,我願意為娛樂尤其是優質的作品付費。

記得2012年,我花200多元網購了《仙劍奇俠傳》正版游戲光碟。作為仙劍系列游戲迷,最開始我被精美的游戲界面和設計吸引,下載了盜版游戲軟件。后來游戲更新升級后,我就第一時間購買了正版軟件。

現在我已習慣付費娛樂,幾個主流的音樂、視頻網站,我都是年度會員。前段時間,有款很火的小游戲《戀與制作人》,我花錢充值買道具,就是為了讓游戲裡的角色穿得更漂亮。

作為文化消費者,我非常關心消費者權益能否得到保護。有些視頻網站VIP會員,原本可以跳過片頭廣告,但是片頭過后仍有廣告﹔或者即使是VIP會員,但有些視頻內容仍需另外付費。

雖然現在音視頻網站內容豐富,但充斥著很多“流量作品”,有人氣沒口碑,真正經典的高質量作品並不多見。我願意花錢娛樂,但期待能有更多的優質內容。

本報記者 魏本貌整理

內容好花錢就值

■ 於學東 四川成都 公司職員

由於公司離家很遠,我每天上下班時有兩三小時是在路上度過的。為了打發這兩段無聊時光,最開始我坐在車上看書報或者雜志﹔電子書出現后,我買了一個閱讀器,看過一陣子。后來隨著網費下降和一些音視頻軟件的出現,我開始聽音頻節目,偶爾也會看看好玩的視頻。

我聽得最多的是喜馬拉雅客戶端裡的講座,開始聽的都是免費的節目,沒考慮節目質量問題。慢慢地我就發現,質量高的或者名家講的都收費。一開始我還舍不得買,后來試聽了一下覺得有價值,不管事關工作還是為人處世,對自己都有幫助,我就狠狠心付費聽節目。聽著聽著就“陷”進去了,這一年下來要買好幾個節目。好節目我都是反復聽。我覺得隻要內容好,花錢就值。

我最喜歡的是那些講中外文化經典的節目,這塊內容是我的短板,上學時沒學好。經過那些大家一講,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吸收,感覺豐富提高了自己的人生質量。

受我的影響,妻子也開始收聽這些節目,慢慢地她也愛上了。這樣家裡開支就多了購買音頻這項內容。一開始家裡預算沒這項,現在每月都要考慮。

當然,我們也會聽免費的音樂,看免費的電視劇或電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免費的廣告多,會干擾收聽收看。不過我有個疑問,不知道網上這些收費音視頻節目的收費標准是什麼。我希望能像通訊資費降費一樣,網上好節目也能少收點兒費用。這樣我們家的開支也會少一點兒。

本報記者 王明峰整理

訂閱網課為工作

■ 張煒煜 北京 圖書編輯

我在網絡上首次付費獲取知識,是多年前的事了。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在出差路上讀科幻小說《三體》,不小心把書落在去賓館的車上,一時尋找不得。對於急欲知道書中人物雲天明下落的我,真是百爪撓心,夜不成寐。后來嘗試用手機搜索,竟然發現網絡上有該書的公開電子版,才算安心。

作為圖書編輯,我對網絡付費獲取知識、信息的做法非常贊同。在訂閱某家財經類付費雜志、閱讀作品的時候,都會毫不猶豫地按照對方的要求付費。當然,我也會嚴格按照版權法保障作者的相關權益。他們的紙質作品除了依照出版合同獲取稿酬以外,還能依照合同獲得電子書所帶來的收益。對於網絡上出現的盜版情況,我們還會向平台維權。

春節前,為了了解《我們仨》的出版情況,我付費訂閱了董秀玉老師的網課,聽她講述從約稿到成書過程以及印刷過程中的關鍵信息,獲益匪淺。像這種平台約請作者做原創網課,我認為很好。

但也有很多網課平台或者直播平台,一方面對收聽者收費,維護自己的版權利益,另一方面卻無償利用原創者的作品,直接誦讀或者演繹解讀進行售賣,直接侵害原創者和出版者的利益。前段時間“視覺中國”引發的爭議,我認為很大程度上也有這種情況,即向讀者、使用者收費的時候講版權,而擺放產品的時候卻無視版權,忽視原創者的權益,忽視產品合法性審查,把作品拿來直接貼上自家的標簽,當成自家的商品進行交易。實際上這是一種兩頭佔的非公平商業行為,也是違反版權法的。

正版買單不手軟

■ 林 楓 湖南長沙 証券公司職員

我的童年時代,聽音樂是靠磁帶和收音機。當時一般正版流行音樂磁帶10元一盤,空白磁帶2元一盤。像我當時那樣的窮學生,一般用空白磁帶,在其使用期限內反復錄歌,雖然省錢,但錄制的音質效果,比起原版差距真不小。

我的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時代都在長沙度過的,“北漂”幾年后又回到長沙工作、定居。記得2002年12月下旬,熱炒多時的商業大片《英雄》,雖排片后全程嚴管嚴控,可就在上映第二天,其盜版DVD就堂而皇之出現在長沙一家圖書城裡大大小小的音像制品店,售價15元,比當時長沙各影院均價20元的票價略微便宜。出於一睹為快的心理,同時也想省錢,我與幾個同學買了一張盜版DVD,回到宿舍用電腦播放,結果令我們大失所望:那是影院裡偷拍刻錄的“槍版”,不僅畫質抖動模糊,背景音質嘈雜,還不時有人頭和手掌等黑影在晃動。

打那以后,我和同學們經常相互調侃和鼓勵,說將來工作了一定要多掙錢,即便不是每次都去影院享受大片,好歹也要買一張正版光碟觀看。

記得2008年春節前,某屆超女亞軍到湖南衛視錄制節目,同時推廣新專輯。我和女友都是她的粉絲,那幾天都在討論她的專輯和新歌。我說,她有幾首歌好聽,我早已從網上下載。女友一聽不屑地說:鐵杆粉絲都是直接買她的正版專輯聽,哪有去網上下載音樂的?當時我隻覺得女友過於狂熱和執著,但隨后一想,支持正版和知識產權,從我做起,天經地義﹔只是這需要根據各人的實際情況和經濟條件量力而行。

最近幾年,我一直用QQ音樂聽歌。這個軟件上的音樂,根據歌曲和歌手的實時熱度,有可以下載的音樂,也有在線收聽的音樂。其中在線收聽的音樂又分為普通用戶專區和VIP付費部分﹔付費的那部分音樂,普通用戶隻能試聽幾秒到十多秒不等。我的朋友有的表示不理解不支持,但也有人願意每月付費或者付年費,以便能夠隨時收聽最前沿的流行音樂。

就我個人而言,雖然覺得沒必要時刻付費收聽最潮音樂,卻也不再有之前那種貪小便宜的心態。我通常的做法是等歌曲熱度降溫后,再聽免費的完整版音樂。前幾天,我還和妻子花上千元買了一套鄧麗君的經典歌曲專輯。我以為,尊重知識產權要從自己做起。

黃自宏整理

精神“食糧”助成長

■ 李方國 陝西西安 建筑工人

我今年30歲,來西安已是第13個年頭。

站在“而立之年”的門檻上,回望17歲的夏天,真是百感交集。

我老家在陝西白河縣,小時候村裡不通水、不通路,用電都困難。為供我們兄妹倆讀書,父親去煤礦打工,母親在稻田勞作,拼盡了全力。

讀高一那年,我17歲。有天放學回家,碰見一位債主前來討債。那時我才得知,自己的學費,竟是母親輾轉借來的。

幾個月后,我決定退學,想幫父母減輕負擔。當然,嘴上很倔強,“我實在念不進去”。父親很生氣,撂下狠話:“你讀書,我砸鍋賣鐵﹔不讀書,我決不養你!”

青春期的男孩,總覺得自己有力量拯救世界。我賭氣來到西安,扛石灰、搬水泥,在塵土飛揚的工地上,第一次嘗到了“生活的滋味”。

3年時光,足以讓人成長。20歲那年,我終於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原來讀書才是真正的力量。

彌補逝去的光陰,隻能跑步前進。傍晚工地下班,我先沖個澡,然后坐車到市區,吃晚飯、逛書店﹔夜裡躺在床上,讀了書才睡覺。我偏愛歷史書籍,也會啃土木工程類的專業課本。勞作之余,這些寶貴的“精神食糧”,滋養著我的心靈。

如今,我已娶妻生子,工作也步入正軌。隨著閱歷增長,“精神食糧”的范疇也慢慢擴展——動聽的音樂、精彩的電影,都是生活的必備品。如今很多的網站上,這些作品需要付費。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都會出錢支持。

前一陣兒,我升任工地項目上的負責人,管理130名工人。新崗位,新歷練。晚上回家,我常看視頻教程《土木建設管理》,雖然是付費直播,但能夠學到新知識,我覺得很值。

回顧走過的路,我從20歲到30歲,可稱作“追趕的10年”。雖有曲折,所幸不曾荒廢。10年來,去書店買書,看網上音樂電影、課程直播,不管是知識付費,還是娛樂付費,在我看來都是“精神付費”。它們是我的“精神食糧”,讓我更加充實,生活更美。

我在西安立足了,父親也從老家趕來,和我在同一個工地干活,下了班還能幫我帶孩子。養兒方知父母恩,希望父親能原諒當年那個17歲的少年。

本報記者 高 炳整理/圖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