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國家寶藏》《朗讀者》《上新了·故宮》……

文化綜藝 靠啥引關注

劉 陽
2019年04月23日08: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化綜藝 靠啥引關注(解碼·文化消費升級)

近兩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可謂亮點突出。每集以一個博物館為主題,展示3件文物,每件文物綁定一位與之氣質相符的嘉賓,或娓娓道來文物的歷史,或扮演成古人演繹國寶故事,串起了國寶的前世今生。許多觀眾表示,在《國家寶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回歸,滿足人們內在的精神需求

據近期發布的《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顯示,在關於“文化綜藝節目的什麼要素最吸引你”的調查裡,“精神內涵/價值導向”成為受訪者的首選,選擇“節目創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白皮書還顯示,相比娛樂綜藝,觀眾對本土原創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滿意度更高。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文化類綜藝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2016年開播的《中國詩詞大會》,推動了國內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潮。借著“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懷”“台網同標”等利好政策,文化類綜藝節目在2017年出現了井噴,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

據統計,2017年約有50檔文化類綜藝節目播出,2018年突破了70檔。《一本好書》《見字如面》《朗讀者》《上新了·故宮》等相繼涌現,實現了從重數量到重質量、從“高冷”向“親民”的發展。

當不少人將文博、古詩詞等作為文化類綜藝的標簽時,《上新了·故宮》總導演毛嘉卻表示,綜藝節目關涉生活方式、美學規律和文化底蘊,因此,文化類綜藝也應該涵蓋更廣泛的內容和更多樣的形式。

當下,“文化+旅游”催生了《魅力中國城》等聚焦城市發展、挖掘城市內涵的節目,甘肅慶陽的“剪紙”和“千歲香包”、雲南德宏的葫蘆絲、廣西崇左的花山岩石等都在節目中得以展示﹔“文化+科技”締造了《加油!向未來》《機智過人》等科技類綜藝節目,高冷枯燥的科學知識也具有了趣味性和人文氣息……

《見字如面》《一本好書》總導演關正文認為,在日益擴大的市場中,文化類綜藝的崛起是人們向著傳統文化、精神需求的必然回歸。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總監、大型節目中心主任郎昆看來,要想在電視創意中沖出重圍,綜藝節目除了提供茶余飯后的娛樂消遣功能,更要為觀眾帶去正能量和滿足感。

創新,尋找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

每當談起文化類綜藝,不少人往往認為隻有文化水平較高、年紀較長的人才會關注。但近年來,“90后”“95后”觀眾日益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主要觀眾。“年輕人同樣非常喜歡有質感的東西。”《國家寶藏》制片人、總導演於蕾說。

面對年輕受眾,如何吸引、留住他們,是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的重要命題。在娛樂化泛濫的時代,需要創作者在嚴謹之余,尋找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而不是板起面孔說教。

“喜聞樂見不只是這個時代才有的傳播需求,也不是這批年輕人獨有的消費需求。某種意義上,所謂節目就是對優質資源的視頻化翻譯轉換。”關正文認為,文化類綜藝節目並不是站在娛樂節目的對立面,而是需要舉重若輕,找到新的表達方式,“對創作者而言,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輸出需要尋找一個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把‘硬知識’軟化,確保節目的文化表達流暢而輕快。”

但是,文化類綜藝節目也有其生存和運營上的煩惱。不少從業者指出,雖然文化類綜藝廣受關注,但在經濟效益方面還無法跟《奔跑吧兄弟》等娛樂類綜藝相比拼,依然會遭遇被定位為小眾節目的質疑,這需要一個必經的市場確認過程才能突破。

關正文還記得,3年前《見字如面》剛啟動時,“等廣告銷售都等煩了,沒法跟廣告商進行有效溝通”。然而,兩季《見字如面》全網播放總量突破12億,並憑借第三季的播出破除了“綜藝節目播出難有三季”的魔咒。“隻要你有足夠的真誠和努力,創新就能具有影響力,就會有市場價值。”關正文說,“這個行業有自身的特殊性,選擇做文化,更大的成就感是享受傳播,而不是一味扮演經濟英雄的角色。文化類綜藝節目確實艱難,但隻要穩步提升質量,生命周期會比淺娛樂要長。”

傳播,打通線上、線下和大小屏

文藝作品、文化產品既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會對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播,也對當下的社會文化建設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幾年前,為了讓更多人接觸書、多讀書,關正文發起了文化類綜藝節目《一本好書》。節目被他形容為大眾閱讀的“試衣間”,以視覺的方式激發觀眾思考和閱讀的興趣。《一本好書》收官時,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將近4.75億,在微博主話題閱讀達1.8億人次。在節目演繹的11本書中,不少在網店和線下書店的銷售排名都有明顯提升。

與此同時,《國家寶藏》的播出也助推了國內的文博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說:“一年前,故宮決定與《國家寶藏》合作時,應邀的博物館很多都打來電話詢問,說故宮參加他們才參加。而在第二季籌備階段,反倒有不少沒被邀請的博物館打來電話,追問什麼時候能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說:“《國家寶藏》連接了電視綜藝、博物館和公眾,它為博物館開創了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法,吸引了新觀眾,更增強了博物館之間的聯系和交流。”

雖然文化類綜藝節目已經聚集了大批忠實粉絲,但隨著社會關注度的增加,不少跟風模仿、同質化嚴重的節目也相繼出現。對此郎昆認為,綜藝節目要尋求良性發展,最關鍵的就是要強化自主創新,打造中國特色的原創節目。

除了內容形式上的創新,傳播渠道和方式的創新也很重要。郎昆談道,《國家寶藏》是一個在電視端制作播出的節目,但卻在互聯網、新媒體端引爆了點擊量,觀眾、網友通過彈幕、視頻短片等進行二次創作和傳播,給節目帶來了更高的關注度和話題效應。

關正文認為,文化類綜藝節目正處於文化產業的風口,但風口就意味著有起有落,“創新和創作是文化產品的翅膀,隻有始終抱著敬畏、謹慎的態度,才能真正獲得觀眾的喜愛,實現長足的發展。”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