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印枸杞商標為何引爭議
近日,寧夏彭陽縣王窪鎮中心學校的“校服印枸杞品牌名”一事引起多方關注。據悉這批校服來自一家企業的捐贈,目前已經全部回收調換。此事曝光並引發輿論爭議后,涉事的寧夏關心下一代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很自責,認為本來想做一件好事,結果沒做好。
雖然這批校服源於無償愛心捐贈,性質不同於一般的付費廣告,但造成的負面觀感不可小覷。背負著枸杞商標的校服,這份尷尬既是屬於學生們的,也是屬於捐贈人的——前者在沒有選擇的前提下,變成了“移動廣告板”﹔而后者雖能自己做主,卻以一種最不明智的方式來追求所謂的“公益回報”。
理論上,隻有慈善行為同時給捐贈人和受贈人都帶來了“福利”,才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就此而言,企業給學校捐贈校服,並不是不可以追求回報,也並不是不可以進行品牌營銷,關鍵還是分寸和技巧。動輒將商標打印在校服上,如此做法還是太簡單粗暴了。
長期以來,涉學校的愛心捐贈,其實一直未能很好解決捐贈人“利益實現”的問題。常見做法是,針對大額捐資助學,往往以冠名的形式作為“回報”,比如說冠名學校,冠名圖書館等。但對於小額捐贈、實物捐贈等,校方“回報”捐贈人的成熟辦法卻不多,這客觀上抑制了愛心人士、愛心企業的慈善熱情。
“希望校服”項目效果不好,現在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捐贈企業,印上枸杞品牌的校服還是招致了軒然大波。此事實則很難單純歸咎於相關公司太功利,而更多還應該從整個慈善文化、募捐運作機制上去歸因。當我們無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回報方案”,便不能激勵更多的愛心企業慷慨解囊,由此導致慈善“源流萎縮”,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可是,一旦為了慈善“開源”而不顧體面、拋棄底線,那麼所謂的“慈善”就又會失去意義、扭曲異變了。
“校服印枸杞品牌名”,無疑是一次極其糟糕的嘗試。以失敗的個案為戒,重申愛心捐贈的道德倫理底線,探索得體、可操作的捐贈人利益實現方式,才能推動慈善事業更健康發展。(然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