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定:劍指高端產業 聚力高質量發展
開欄的話 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時間節點,放眼神州,各地正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聚集要素、調整結構、配置資源……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深遠謀劃,催生了怎樣的璀璨巨變,孕育著怎樣的卓然希望?從今天起,本報開設《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欄目,為您呈現各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華麗篇章。
“就個人而言,2016年我做的最重大抉擇,是在已工作13年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初創不過幾年的曠視科技公司之間,選擇了后者。”3月末的北京,春意醉人,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曠視研究院院長孫劍博士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孫劍的選擇並非偶然。
人才聚、環境好,則產業興。不久前,北京晒出2018年科技創新“成績單”,提質增效是亮點,特別是在引進天下英才、優化一流營商環境和瞄准高精尖產業發展方面果敢開拓,使穩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首都綻放出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新動能、新格局。
人才位於第一優先級
41歲的孫劍去年第一次參加職稱申報,成功獲評正高級工程師(相當於高校的教授職稱)。這對企業的科研人員來說,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北京市科委主任許強多次強調,在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北京將人才放在第一優先級位置。
目前,大量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參與到“三城一區”建設之中:中關村科學城聘請姚期智、薛其坤等院士任科學顧問﹔懷柔科學城聘請魯白、楊衛、楊培東和張宏江等專家任海創產業研究院戰略專家﹔未來科學城成立陳清泉院士科創中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聘請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工業4.0之父沃爾夫岡·瓦爾斯特教授任首位戰略科學家。
近幾年,北京市推出的一系列新政在全國尚屬首次,在全球范圍也極為罕見:2018年10月出台《新時代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行動計劃(2018—2022年)》,實施20條出入境政策和中關村“國際引才用才20條”等,為國際人才“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融得進”創造政策條件。
“對我們圈子裡的人來講,這真是解決了大問題。以前,有些人因為外籍身份,不能作為主要負責人參與國內重大科研專項,對他們的事業發展是個限制,對國家來說其實也是一種損失。”幾年前從美國回國創業、現為人工晶體高科技企業愛博諾德創始人的解江冰博士感言。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高地
“近幾年,由於享受到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優惠政策,ABB出口研發服務業務等發展勢頭很好。北京市各級政府都有非常強的服務意識,如在辦事過程中簡化諸多審批程序,包括備案及地稅注冊地跨區遷移流程。今后我們將繼續增加在中國的投資。”ABB(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拉爾斯·彼得·埃克林向記者表示。
“北京要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高地。”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林克慶表示,2018年,北京精准制定優化營商環境“9+N”系列政策措施及啟動三年行動計劃,在國內22個城市營商環境試評價中綜合排名第一。
“轉化快、手續快、開工快、投產快”,是近來人們對於北京市推進高精尖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項目落地的一個形象概括。以企業開辦環節為例,從24天縮短到5天,壓縮近80%。
據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劉梅英介紹,經第三方機構評估,試點在服務業擴大開放、服務貿易便利化、優化開放型經濟營商環境等方面形成68項全國首創或效果最優的開放創新舉措。
瞄准“高精尖”發展產業
“基於實時三維影像,臨床精度達0.8毫米,‘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是自主知識產權、國際上唯一能夠實施頸、胸、腰、骶脊柱及四肢、骨盆全節段手術的系統,手術效率提高20%以上,術中輻射減少約70%。目前在全國40多家醫院實現常規臨床應用,開展機器人輔助手術4500余例。2017年我們成為繼‘達芬奇’機器人之后全球第二家實現盈利的手術機器人企業。”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送根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2018年,北京市為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制定發布“10+3”產業政策,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同時,還推出《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登記指導目錄》,以正面清單形式便利高端企業登記注冊。
目前,新動能培育取得階段性成效,北京公布了“成績單”。“北京去年十大高精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32548億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智能裝備、醫藥健康、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等5個領域實現營業收入17080億元。”北京市經信局副局長毛東軍介紹。
成績亮眼,卻並未止步。北京建立“科一技一產一業”接力機制,貫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實現科學發現、技術開發、產業化轉化和規模化應用生產的有效銜接和接續發展。
(華凌 李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