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培養創新人才 專家呼吁高校學科競賽“升溫”

2019年04月04日08:47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培養創新人才,專家呼吁高校學科競賽“升溫”

第二看台

近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了“2014—2018年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排行榜”,此輪排行榜中,浙江大學在本科院校中位列第一。這也是我國第一個面向高校人才培養的排行榜。

排行榜設計者、浙江大學教授陸國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當前大學排行多側重科研指標,較少反映育人成效指標,而大學生競賽結果是一種公開數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古希臘有學者說過一句話,學生的頭腦不是用來填充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學科競賽就是點燃火把的‘火種’。”陸國棟認為,落實基礎教育階段減負,高等教育階段增負,學科競賽是個不錯的切入點。

在“打遍天下”中成為高手

自2017年12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第一輪“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排行榜”以來,這個排行榜已發布三輪。

在第一輪和第二輪中,排名第一的都是上海交通大學。在排行榜公布之前,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主任陳江平並不知道他們取得了這樣的成績。鼓勵學生參賽,並不是在意成績,而是想讓大家知道哪裡沒學好。“古人學武,分‘守破離’三重境界。”陳江平打了個比方,課堂教育以“守”為主,只是入門﹔競賽則是“破”,學生在“打遍天下”的過程中不斷琢磨、提升自己,才能成為高手。

上海交通大學本科四年級學生向文釗去年就參加了全國大學生物聯網競賽。雖然最終作品拿了一等獎,但他也感慨過程“異常曲折”。從系統理論設計到項目最終落地,他們遇到了一系列平時沒有想到的細節問題。在比賽中,他也看到了其他團隊的創意和解決方案,了解了業界當前的最新發展狀況。“確實讓我們受益頗多。”

競賽,不僅能檢驗學習成果,也能磨練學生品格。“孩子們在大學之前大都一帆風順,人太順了其實掩蓋了很多缺點。去參加比賽,輸了之后,連很多男生都哭得很慘。”陳江平說,“這是好事。你們輸了,說明大家都在努力。”

浙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張光新說,浙大也同樣重視學科競賽。在他看來,學科競賽應該是系統性開展學生能力培養最為重要的一種模式。一項好的競賽,既體現過程,也強調結果﹔既有點上或者說局部的、個人的創新,也有面上或者說系統的、團隊的綜合﹔既強調知識的運用和對實踐的指導,也能通過實踐反過來促進學生對知識認識的深化甚至升華。

讓競賽培養出更多人才

不過,在公眾談論競賽時,其實更多時候,談的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競賽。

基礎教育專家、上海師范大學初等教育系系主任王健是“中小學競賽降溫”的堅定支持者。他表示,基礎教育階段固然也需要培育創新素養,但它在人的成長中本質上是“儲值階段”,不應急著通過各種競賽來把能力“變現”。“過早地把青少年兒童推入這些競賽之中,反而影響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王健認為,與中小學過熱的各種學習類競賽相比,長期以來我們的高校學科競賽似乎太“波瀾不驚”了。他指出,目前一些高校存在大量的“水課”,學習的挑戰性、學術訓練的系統性都有問題,也需要通過建立一種科學的、良性的競賽排名機制,讓高校亮亮家底,比一比在人才培養上的真實力。“培養卓越人才需要土壤和氛圍。它不僅要自由寬鬆的文化,也要時不我待的奮斗精神。”王健強調。

不過,在“升溫”的過程中,高校學科競賽同樣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的苗頭。陸國棟指出,部分競賽的表演化趨勢漸長,商業意味漸濃,教育功能漸微﹔部分競賽片面追求量大面廣,內涵乏力﹔個別競賽管理不規范等……由於缺乏統一的全國性協調組織,各個競賽組織單位各管各的競賽數據,全國高校競賽質量數據分散、凌亂也復雜。“高校、社會和政府對於到底什麼樣的競賽是高質量的競賽也缺乏確切的判斷依據。高校競賽治理正處在十字路口。”

而在高校眾多運行的系統中,學科競賽的地位和競賽組織的長效機制並未普及或完全建立。陸國棟坦言,學科競賽也往往讓位於某種“學術GDP”的追求。制作排行榜,他們也是希望,在這種倒逼機制下,讓學科競賽作為高質量人才有效培養途徑的地位進一步得到明確。(張蓋倫)

(責編:王小艷、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