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35所高校新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專家提醒——

人工智能非孤立專業 不宜另起爐灶

2019年04月04日08:45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工智能非孤立專業,不宜另起爐灶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增本科專業目錄,“人工智能”專業位列其中,有35所高校獲批建設。“它反映的是我國人工智能本科教育呈現出的繁榮景象。”3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王萬森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的設立,對我國各級各類院校的高層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不過,也有人感到困惑——在本科專業目錄中,早已有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人工智能專業和它到底有何區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李波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般認為,智能科學與技術的專業面偏寬,與行業的對應關系不直觀,而且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一般劃分在生命科學領域。北航牽頭組織新申報並獲批的人工智能專業,是信息領域的一個本科專業。“至於如何開設,應該鼓勵各高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李波說,感知、認知基礎好的學校可以選擇智能科學與技術,智能技術及應用基礎好的學校可以選擇人工智能,當然,學校也能在現有計算機或其他專業中培養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總之,各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制定有自身特色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王萬森親歷了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創建、發展的全部過程。在他看來,它和人工智能專業並沒有本質區別,差別只是在於專業名稱不同,名字的社會認知度不同。

18年前,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在北京召開了一次規模宏大的學術年會,部分與會代表提出了在我國建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的建議,該建議得到大多數參會人員的認可。但就專業名稱,大家最后的共識是叫“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

王萬森說,這是因為,當時人工智能正處於其發展的低潮,在“寒冬”時期將專業命名為“人工智能”,其結果可以想象。而且,這一名字沿用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名稱的結構形式,也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的慣例。

后來,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設立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工作組,確定了該專業的知識結構。從專業知識結構來看,該專業和人工智能專業也沒有本質區別。“也就是在上述專業知識結構下,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15年來的教育實踐,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王萬森表示。

至於兩個專業如何並行發展,王萬森也有自己的想法。一是可以將“智能科學與技術”作為研究生教育層面的一級學科名稱,把“人工智能”作為本科教育層面的專業名稱﹔如果兩個本科專業一定要並行存在,那麼建議在研究型高校和部分應用研究型高校採用“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名稱,而在部分應用研究型高校、應用型高校和技術型高校採用“人工智能”專業名稱——前者注重研究,后者強調應用。

不過,王萬森也強調,辦好高質量的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關鍵不在專業名字叫什麼。

“人工智能不是一個孤立專業,而是一個專業類。”例如,沿大數據智能這一學科領域衍生出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沿智能自主系統學科領域衍生出來了“機器人工程”專業……“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及其應用的不斷深入,很有可能還會不斷衍生新的專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人工智能專業為核心,外加衍生層諸專業的新生專業類,即人工智能類專業。”王萬森說。而整個人工智能專業教育體系,除上述核心層、衍生層專業外,還應該包括支持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復合型專業和支持人工智能交叉型人才培養的交叉型專業。

王萬森建議,應創新人工智能與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協同發展模式,構建與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相適應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實現人工智能和其他專業的有機復合與交叉。

“人工智能專業建設不應顛覆性地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要結合實際需求,和原有專業創新、協同發展。”他表示,智能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專業看起來發展得如火如荼,但諸多深層次問題並沒有真正得到解決,人工智能與其他社會領域專業的有機復合、與其他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都還不夠深入。“這些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張蓋倫)

(責編:王小艷、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