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流量造假需要全平台治理
■ 社論
讓流量和數據真起來,互聯網及相關行業才能夠真正有一個健康的生態和未來。
近日,針對熱搜榜、熱門話題榜刷榜行為,新浪微博官方表示,異常搜索詞相關明星、節目、事件名稱,3個月不能再上熱搜榜﹔異常話題詞相關明星、節目、事件名稱,3個月不能再上話題榜﹔相關賬號3個月不能主持話題。
這不是微博官方第一次打擊刷榜行為。早在2016年11月,微博官方就公布了一批通過違規手段刷話題閱讀數,旨在沖擊熱門話題榜單的話題和賬號,並對話題和主持人做了封號處理。在被封禁的刷榜名單中,不乏多個明星大咖、綜藝節目、熱門網劇……在網絡上一時引發“數據打假之后,才知道誰在裸奔”的群嘲。
網絡流量、數據造假,早就不是秘密。從電商刷單到微信閱讀量注水,再到專門提供刷單、刷流量造假服務的網店、造假的商家,但凡有流量的地方,就都可能找到造假、注水的痕跡。熱搜刷榜一定程度上只是當前互聯網領域流量和數據注水的一個縮影。就在上個月,媒體還報道,一些名人或者明星發布一條內容普通的微博,轉發動輒上百萬、上千萬甚至更多,其背后就有不少是通過刷數據來實現的。而有的視頻平台、直播平台刷出來的流量數據,往往令輿論驚呼“網民不夠用了”。
流量造假久病難醫,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往往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隻依靠某一家平台的打擊,難以解決產業鏈的問題。
因此,不只是微博熱搜需要數據、流量打假,其他互聯網平台也都應拿出相應的治理舉措,需要從全平台、全產業鏈治理,需要從線上到線下監管無縫銜接。
讓流量和數據真起來,各互聯網平台的“守土有責”不容缺席。相關專業聲音早就指出,當前界定刷單、刷榜等人為操縱流量的做法,在技術上並沒什麼難度。關鍵是平台自身要擺正態度、承擔起責任,把監控異常數據、屏蔽造假空間的相關投入,納入平台運行的必要成本。
當然,作為平台,一般隻能對數據異常或者有刷單、造假嫌疑的賬號進行處理,而從有效治理角度,提升對“作弊者”的震懾力,還得加大對背后的數據造假黑產的治理力度。這需要加強平台與監管部門乃至司法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與聯動。
互聯網流量、數據造假之所以如此普遍,與違法違規的成本低,有著直接聯系。如果說平台把好關,是從事前預防角度提升造假的難度,那麼強化對造假產業鏈的治理和追責,就是從事后懲戒的角度,抬高違法違規成本,兩者缺一不可。如已經開始實施的電子商務法已明確禁止刷單,執行環節應該跟上。
另外,很多領域的流量注水,也是直接受某種畸形利益分配機制的鼓勵。像明星上熱搜就意味著身價,閱讀數據就等於“估值”,自然刺激了相當一部分人的“鋌而走險”。中國互聯網發展到目前階段,應該有底氣和能力對數據造假說不。而相關行業,也應該升級和豐富評價體系,告別“唯流量”傾向。
互聯網連接一切的時代,網絡流量和數據注水,是一個影響至深、覆蓋多個產業鏈的痛點。它與不少領域都深度捆綁,從電商到娛樂,再到創投乃至整個互聯網相關行業,都很難不受其影響。縱容數據、流量造假,也就無異於為這些行業及數字經濟注入泡沫。讓流量和數據真起來,互聯網及相關行業才能夠真正有一個健康的生態和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