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百年工藝 釀民族品牌
從田間一粒粒糧食,到餐桌上一杯杯佳釀,中間要付出多少努力?
在制曲、釀酒、勾兌等各個環節,一些精微的細節又需要哪些堅守與傳承?
“用心不計代價,用工不計成本,用時不計歲月。”五糧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說。
日前,記者走進五糧液的生產車間,一探究竟。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一招一式都大意不得”
走進五糧液523釀酒車間,霧氣騰騰、酒香涌動,釀酒師傅們有的拌糟,有的將泥窖塑封,一派繁忙。這裡整齊地排列著1.3萬多口窖池,一眼望不到邊。
釀酒不是一個容易的活,選料、制曲、起糟、拌料、蒸餾、摘酒等幾十個環節,一個都不能少,每一步都要精心把控,容不得半點疏忽,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質量。
悶熱潮濕的發酵房裡,制曲工張曉蓮緊張忙碌著,衣服都濕透了。上面翻到下面、下面翻到上面、四周翻到中間、中間翻到四周,層次壘高,收小堆頭,她熟練地將近1000個“包包曲”塊重新歸置了一遍。夏天發酵房裡的溫度高達40攝氏度,體感溫度甚至超過60攝氏度,卻不能用空調、風扇,張曉蓮一干就是多年。
分層蒸餾和分段摘酒都是釀出好酒的關鍵步驟。五糧液堅持“兩不要”,即剛蒸出來的酒不要,后期酒精度低的酒也不要,這樣“掐頭去尾”,最后釀出的中段酒酒花飽滿、酒味芬芳﹔而摘取的酒中隻有不到總產量20%部分品質最高,這部分酒才有機會貼上五糧液標簽。
取完酒后的糟醅有接近100攝氏度高溫,熱氣蒸騰,要靠工人們不停翻炒、迅速降溫,並拌入新的原料,然后再次入窖、封窖,開始新一輪發酵。
入窖要求糟醅疏鬆不糙,溫度控制在16攝氏度到20攝氏度,最多不超過半個小時,就必須從滾燙的狀態冷卻到適溫。這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即使在濕冷的冬天,穿著單衣的工人們也經常大汗淋漓。
長發升老窖坊的工藝負責人楊明反復強調,“這個復雜的循環過程每一步都是機器所無法細化的,隻能靠釀酒工不斷的積累和鑽研去人工把控。簡單事情重復做,重復事情用心做,才能釀造出真正的好酒。”
“糧、糠、水、曲、溫、酸、糟、窖、搞、並,釀酒有10個要素,雖然復雜卻並不孤立。”中國首屆釀酒大師、五糧液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友金說,“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一招一式都大意不得。釀造好酒,靠的是工匠精神和技藝傳承,沒有捷徑。”
“不涂口紅,不用化妝品,不吃麻辣酸甜”
“把事情做到極致的大國工匠,點贊!”“三十多年如一日,佩服!”……五糧液勾調大師范國瓊,在網上普獲點贊。
勾調對口感有著極高要求,1981年,24歲的范國瓊師隨父親——一代勾調大師范玉平學習勾兌技術,她給自己立下三條規矩:“不涂口紅,不用化妝品,不吃麻辣酸甜”。
為了釀酒勾兌事業,倔強的范國瓊舌頭不沾甜辣,臉上不施粉黛。隻為找到酒中2%的差別,每天要“喝”2.5公斤白酒,今年61歲的范國瓊已經在這樣的斟酌之間度過了37個年頭。
極度的自律和長期在生產釀造一線的磨練,范國瓊逐漸對酒的品質有了更為深刻和獨到的認識。
“我們的工匠精神就是專業專注,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要把產品質量做到極致。”范國瓊說。
“即使是每一粒糧食、每一滴水源,都經過了反復、嚴格的檢測。”活躍在質檢線上的陳洪坤透露,整個檢測流程有100多項,出廠前的每一桶酒都必須經過全項目檢測。質檢人員對於水質有著很高的要求,遠遠高於同業標准,對原料中的澱粉纖維比例等指標,甚至比國家標准高出數倍。五糧液提出“預防、把關、報告”的“三並重”,並由“42道防線”衍化提升為85個關鍵過程和217個專檢點的全流程監控。
“不能滿足傳統釀造工藝要求的創新,全部放棄”
釀酒是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過程。近年來,五糧液在傳承傳統基礎上改革創新,將工匠精神貫徹始終。
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東說:“創新不是為了代替傳統工藝,而是為了更好傳承強化。”
層層甄選,匠心釀造,五糧液首創了“五糧配方”“包包曲”“跑窖循環”“沸點量水”“雙輪底發酵”“勾兌雙絕”等六個方面領先技藝。
五糧液勾調創始人、一代勾調大師范玉平獨創五糧液“烘托、緩沖、平衡”勾調技術﹔五糧液勾調專家與中科院共同研發成功計算機勾兌專家系統,實現了計算機與傳統人工勾調技術的結合﹔“勾兌雙絕”技術提升了勾兌效率,保証了產品品質。
五糧液工匠們創新釀酒工藝,不斷探索,成功解決白酒多品種、大容量的勾兌難題,實現了1000噸勾兌大桶組合,創造了世界釀酒史紀錄。
“千年窖池萬年糟”,泥窖是最關鍵的發酵設備,濃香型白酒的各種香味成分與窖泥密切相關。一個窖至少要經歷5到10年以上的培養,才能自然“老熟”產出優質白酒﹔五糧液擁有歷史最悠久的老窖池、連片成規模的窖池群等,這些都是釀制的寶貴資源和獨特優勢。
“不能滿足傳統釀造工藝要求的創新,全部放棄﹔滿足要求的創新,可以採用。”趙東堅定地說,這也是五糧液不盲目擴充窖池的原因,以犧牲品質為前提的規模擴大,我們絕對不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