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成立訴前人民調解委員會、訴調對接中心——

北京互聯網法院加速推進多元調解

2019年03月14日09:03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北京互聯網法院加速推進多元調解

“2018年我院多元調解共導出案件5284件,佔同期新收案件總量的83%﹔調解成功案件488件,調解成功率38%,佔同期結案總量的19.2%。‘多元調解+速裁’工作機制在確保我院完成2018年審判工作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月6日,北京互聯網法院院長張雯在該院訴前人民調解委員會、北京互聯網法院訴調對接中心成立儀式上表示,北京互聯網法院將以最高標准、最嚴要求、最好效果的目標,打造具有互聯網特色和符合互聯網糾紛特點的多元糾紛解決體系,力爭用30%的法官解決70%的案件,開創互聯網多元調解工作的新局面。

打造在線平台

自2018年9月9日成立以來,北京互聯網法院在“網上案件網上審理”的新審判模式下,不斷探索建立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使多元糾紛化解搭上“網絡快軌”。

“針對互聯網糾紛特點,法院將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和人民調解組織引入訴前調解工作中,進一步優化審判資源配置,在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1+1+N的‘多元調解+速裁審判’的工作模式。”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姜穎說,僅用了半年時間,法院就打造完善了全流程線上調解平台、建設了規范化訴調對接中心,使之成為該院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嶄新平台。

根據全程線上審理的特點,北京互聯網法院上線具有互聯網法院特色的網絡調解平台,與北京法院立案、審判系統實時對接,助力案件數據全流程在線流轉。依托該線上調解系統,無論是當事人還是調解員均可以足不出戶完成調解全過程。此外,該平台還具備案卷材料網上移轉、送達工作網上辦理、調解結果網上確認、調解卷宗網上生成、調解補貼網上審核等功能。

建立專業隊伍

截至目前,已有24家調解組織、機構,191名調解員進駐北京互聯網法院。在這些調解員中,既有退休法官、執業律師,也有互聯網、知識產權等行業從業人員,北京互聯網法院初步形成了具有互聯網法院特色的涉網糾紛多元化、專業化調解隊伍。

針對受理案件中知識產權糾紛佔比較高的情況,北京互聯網法院邀請北京版權調解中心、北京賽智知識產權調解中心及12330北京市保護知識產維權援助中心等7家調解組織進駐該院開展調解工作。同時,為更好化解網絡購物合同糾紛,精准對接電商平台,北京互聯網法院主動對接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互聯網人民調解委員會、北京京東三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互聯網人民調解委員會等調解組織。

中國專利保護協會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於2018年11月接受了北京互聯網法院第一批知識產權糾紛訴前調解委托,並在此后嘗試性地開展了調解工作。

2018年10月,中國專利保護協會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接受北京互聯網法院委托,調解一起公益事業單位使用侵權圖片糾紛案。在這起案件中,原告發現被告在微信公眾號“創業楊凌”上傳播和使用了其5幅美術作品,認為被告侵犯其對涉案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據此向北京互聯網法院提起訴訟請求。

該案經原告同意,首先進入了訴前調解程序,經由調解組織進行調解。在此后的調解過程中,調解組織通過北京互聯網法院特有的線上調解平台,了解了案件的前因后果,並首先通過北京互聯網法院的線上調解平台聯系被告,將案件情況進行介紹,並征詢被告是否同意調解。

被告對於圖片著作權相關法規比較陌生,對於原告的訴訟請求存在抵觸心理。調解組織從知識產權基本概念、著作權法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北京互聯網法院的主要職責入手,逐步引導當事人強化知識產權的意識和著作權維權的正當性,幫助被告分析接受調解的優勢及一般法律訴訟程序中對被告可能出現的劣勢。調解組織在多次線上平台和線下電話溝通中,認識到被告單位的性質為公益事業單位,於是以此為突破口,講述了法院訴訟和開庭對於此類當事人的不利影響,乃至對於楊凌當地政府的不利影響,最終,被告同意進入調解程序,並在線上順利地向被告送達了起訴材料,進行了証據交換:原告和被告通過登錄北京互聯網法院特有的線上調解平台,既驗証了調解組織和調解員的身份,同時也便捷地獲得了案件信息和原告提交的証據資料,極大地便利了雙方當事人對案件的信息跟進,提高了調解組織的調解效率。

調解組織在接下來的正式調解工作中,相繼聯絡了原告和被告,反復溝通雙方訴求和顧慮,將原告的訴求由4項縮減為2項,金額由1萬元縮減為5000元。但是,由於被告認為其微信公眾號早在兩年前就已關停且根據記錄顯示涉案微信文章閱讀量不足50人次,傳播范圍相當有限,因此仍然難以接受原告的訴求。

調解陷入僵局后,調解組織聯絡北京互聯網法院負責該案的書記員,與其對此類案件的可能走向進行了詳細探討。負責該案的法官助理耐心地與調解員分析了各種因素,讓調解員堅信該案能夠調解成功。調解員進而在互聯網上收集了類似案件的判決,並據此與原告展開了有理有據的分析。經過多次誠懇的交流,原告認同了調解員的思路,將訴訟請求降至其能夠接受的最低限額——3000元。同時,調解員經過與中國專利保護協會財務人員溝通了公益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制度后,與被告進行了有效的溝通:首先打消了被告擔心其單位財務及審計可能遇到的問題,同時通過大量案例為被告講解了此類案件在以往法院判決中的判賠額,使被告意識到原告確實釋出了極大的和解誠意。於是,原告和被告開始進入和解程序。最終,這起案件得以經調解結案。

在這起案件中,原告位於北京,被告位於陝西,兩者相隔千裡。如果按照傳統調解方式,由雙方當事人和調解組織中的至少一方長途跋涉,既浪費時間又難免要支出相關差旅費用,為知識產權維權造成了困難。北京互聯網法院特有的訴前調解平台和審判平台實現了訴前調解和訴中調解的全程在線,極大地提高了當事人的調解意願,提升了調解效率。

案件當事人事后表示,專屬網上調解平台使整個調解過程沒有了繁瑣的案件移轉,沒有了當事人往返法院的奔波,調解員隻需登錄調解系統即可獲取案件材料,辦理送達、調解、筆錄制作等工作,搭起了法官、調解員、當事人之間暢通的空中平台。

據了解,北京互聯網法院自啟動訴前調解工作以來,調解成功率逐月遞增,呈現良好態勢。據統計,2018年,北京互聯網法院多元調解共導出案件5284件,佔同期新收案件總量的83%,其中由調解組織調解成功488件,佔同期結案總量的19.2%。“下一步,北京互聯網法院將不斷完善具有我院特色的涉網糾紛多元解決機制,推動訴調對接中心不斷整合調解資源、參與網絡空間綜合治理延伸,豐富全網式立體化多元解紛體系,建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姜穎表示。(本報記者 祝文明 通訊員 任文靜)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