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把科技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2019年03月05日08:2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把科技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兩會視角】

偉大的事業都基於創新,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命運與百姓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2.2%迅速增至57.5%,向著2020年全面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的目標日益趨近。2018年,中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成為唯一進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國家。

但必須承認的是,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我們受制於人的現象仍然存在,“卡脖子”問題亟待破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需要我們自己去突破。如何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是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科技創新要有憂患意識

先進的測量控制技術和精密儀器是科學發現的工具、技術創新的種子,作為計量科技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委員亦喜亦憂:喜的是,我國計量科技近年來發展迅速,獲得國際互認的校准和測量能力已躍居全球第三、亞洲第一﹔我國自主可控的國家時間基准達到3500萬年不差一秒,長度量子基准達到每米誤差不多於50納米,都躋身世界領先行列。憂的是,測量控制技術和儀器儀表的研究和制造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很多關鍵核心技術還受制於人。

比如,在海洋測量領域,我國海洋調查與監測長期使用的關鍵傳感器與儀器長期依賴發達國家﹔在生命科學等研究領域,各種類型的生物質譜儀器幾乎完全由國外企業壟斷。“這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如果因經濟、政治、國家安全等原因,進口受到限制,我國很多產業將會陷入停頓。長期下去,將嚴重影響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方向委員說。

天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張天任代表有著同樣的憂慮。他表示,雖然我國現階段的工業設計和總裝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自主創新能力還很不夠,總體上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特別是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能力薄弱,嚴重制約工業整體競爭力和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我們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科技創新要摒棄依賴進口的想法,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國之重器必須靠自己攻堅克難,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方向委員說。

多關注未來才能贏得主動

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范委員看來,我國目前遇到的“卡脖子”技術可以簡單地分成兩類,一類是“一招鮮”式的專門性或單一型技術,還有一類是集成型技術。“我們的產業技術分工常常是粗線條的,對精細技術缺乏耐心,隻滿足於拿來主義組合成產品賺錢,而輕視需要花時間去打磨的工匠型技術。”他說。

劉忠范委員長期關注國內外石墨烯行業。“我們跟國外不在一個頻道上。”他說,我們關注的是立竿見影、容易帶來利益的東西,而國外很多研發工作更多是面向未來的。

“我們必須改變觀念,不能隻關注短期利益,要多關注未來,重視推動更加精細化、個性化的技術分工。否則,‘卡脖子’不僅是現在進行時,未來也不可避免。隻關注現在,就會丟掉未來。沒有觀念甚至文化上的轉變,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難題。”劉忠范委員呼吁。

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雲勇委員認為,我們應該在面向未來的關鍵技術上進行突破。“在關鍵技術上不能僅靠追趕,還要把握未來,在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數字經濟領域要超前布局。”他說,以芯片行業為例,我國在通用芯片領域短期內可能很難趕上國外發達國家,但在代表未來的物聯網芯片、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幾乎處於相同的起跑線上。

把眼光放長遠,會發現更多機遇。方向委員指出,我們既要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又要抓住發展機遇。比如在先進測量技術領域,國際單位制(SI)正在進行量子化變革。“量子化變革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抓住了就會贏得戰略主動,抓不住就有可能錯失一個時代,甚至長期受制於人。”他建議國家研究並啟動“中國量子度量衡”計劃,盡早布局基礎性和戰略性領域的量子計量基准和量子計量標准,以支撐量子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改變科技經濟“兩張皮”局面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解決“卡脖子”問題,還需要更好地發揮這個主體的作用。但是,我們的企業目前大多比較重市場、輕研發,在技術上採取跟隨策略。張天任代表調研發現,不少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型企業在創新上面臨不少問題。比如,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往往需要迭代、試錯之后才能成功,下游企業出於成本等考慮,往往優先考慮採購國外成熟的產品,導致國內企業創新風險大,客觀上影響了國內企業的研發和創新進程。再比如,企業在人才結構上面臨比較突出的矛盾,領軍型、復合型人才非常稀缺,各地各企業雖為引才頻頻出招,但依然面臨找不到、招不來、留不住的難題。

“我們的企業缺少研發力量,反過來我們的研發力量又不往企業走,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突出。”劉忠范委員強調,這與當前的科技評價體系有關。方向委員也認為,我國科研機構進行的科研活動較為封閉,評價體系不科學,比如過於看重科研人員發表學術論文,而不是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應用。中國航天科工三院院長張紅文委員提醒,企業在創新中面臨智力與知識資源缺失的問題,需加大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創新合作模式。

如何才能把實驗室裡的創新力變成國家競爭力?張雲勇委員建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讓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方向委員也建議,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尊重科學研究規律和技術創新規則,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政府主要做好戰略規劃和政策環境等工作,剩下的工作要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張紅文委員認為,機制改革要從身邊做起,航天科工三院成立了創新研究院,致力於推進開放性的創新體系建設,探索適應創新和未來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

(本報記者 陳海波)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