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212項成果摘北京科技領域最高榮譽 超四成科技獎項目來自企業

2019年03月04日08:2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超四成科技獎項目來自企業

昨天上午,一年一度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共有212項成果榮獲2018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含一等獎24項、二等獎58項、三等獎130項。這些項目或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或聚焦高精尖領域,為北京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供給﹔或與民生需求對接,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全面提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性和影響力。

212項成果中,有87項由企業主持完成,佔比41%,再創新高,中小微科技企業嶄露頭角﹔有“80后”“90后”參與的成果達189項,佔比89.2%,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聚焦國家戰略攻堅核心技術

本次獲獎項目中,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的科技成果競相涌現,科研工作者在基礎前沿和核心技術領域開展攻關,為我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做出了貢獻。

納型衛星被認為是航天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已成為各國競爭的戰略高地。清華大學尤政院士主持完成的“先進納型衛星設計制造及應用”項目獲一等獎。研究團隊從衛星設計制造、空間微型化功能器件研制、一體化高性能應用三個層次開展研究,形成了系列納型衛星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服務於多項國家重大工程任務,對我國航天領域相關產品的更新換代具有重要意義。

超重型機床是超大零件高精度制造亟須的戰略裝備,是國家先進制造能力的重要體現。北京工業大學劉志峰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精超大尺度重型車銑復合機床精准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成功解決了超重型數控機床超大尺度和高精度並重的世界級制造難題,研制出我國首台首套數控重型橋式龍門五軸聯動車銑復合機床。

助推北京經濟社會發展

在北京著力發展的集成電路、醫藥健康、信息技術等高精尖領域,諸多科研團隊爭相發力,為推動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供給。

清華大學朱煜教授主持完成的“納米運動精度光刻機超精密雙工件台技術與應用”項目獲一等獎,成果突破了納米運動精度超精密光刻機雙工件台系列關鍵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雙工件台研制技術的國家,近3年實現直接經濟效益2.3億元,推動了我國集成電路制造裝備這一戰略產業的自主發展。

另外,不少獲獎項目與醫療健康、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等民生改善需求對接融合,助力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和生態環境改善,科技創新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引擎。

例如,一等獎項目“城市軌道交通自主化全自動運行系統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由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丁樹奎教授主持完成,項目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列車全自動運行技術體系和成套裝備,建成了我國首條完全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運行軌道線路燕房線,為建立高效、智能、便捷的交通服務體系提供了科技支撐,成果已在我國六省市及新加坡、哈薩克斯坦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中廣泛應用。

中小微科技企業嶄露頭角

繼2017年度由企業主持完成的獲獎成果首超4成后,2018年,這一比例再創新高,達到41%,項目數量達到87項。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嶄露頭角,展現出競爭力強、活力足、業態新等突出特點。

北京大基康明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完成的“治療腫瘤的醫用電子加速器(A45)裝備的研制與產業化”項目,自主研發了高端放射治療設備——醫用電子加速器系統,具有定位更精准、放射劑量更小、治療時間更短、療效顯著且副作用少等優勢,已應用於國內外多家醫院的4000余例臨床驗証和治療。

北京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多功用人體動作捕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項目獲三等獎,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低成本高精度動作追蹤及動作捕捉產品,應用於動畫特效制作、拍攝預演、運動訓練康復、虛擬現實等多個領域,服務於平昌冬奧“北京8分鐘”表演設計團隊、奧運會中國國家隊、央視春晚等。

2018年獲獎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4歲,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佔比達45%,212項獲獎成果中,有“80后”“90后”參與的成果達189項,佔比89.2%,青年科技人才已經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另外,獲獎完成人中還有16位外籍科學家。

亮點項目

3D打印骨骼落地成真

從汽車、衣服、機器人到機械部件,強大的3D打印技術成為設計制造圈兒一大利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劉忠軍教授主持完成的一等獎項目“3D打印鈦合金骨科植入物的臨床應用與關鍵技術研究”証明,這種技術還能為患者打印骨骼。

該成果基於3D打印鈦合金技術, 開發了3D打印髖臼、脊柱等系列產品,是目前我國唯一可以商業臨床應用的3D打印金屬植入產品,已在全國550家醫院推廣,樹立了國產骨科高端植入物品牌,近3年實現直接經濟效益1.2億元。

“氮氧化物中心說”破解北京霧霾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長期關注北京霧霾,由他主持完成的“北京及周邊區域大氣復合污染形成機制及防控措施研究示范”項目獲得一等獎。

通過系統研究,團隊提出了“氮氧化物中心說”,識破霧霾本質,同時建立北京及周邊空氣質量監測預警網,實時獲取北京周邊區域關鍵污染物數據,與相關科研機構共享,並提出周邊協同北京、PM2.5協同臭氧控制的新策略,成果應用於京津冀及環渤海區域灰霾治理防控、重污染預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等,為實現北京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做出貢獻。

告別“刷臉”以步識人

人臉識別的應用已相當廣泛,可是,你聽說過一個新名詞兒——步態識別嗎?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和銀河水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完成的“遠距離步態識別系統研究與應用”專注於挖掘步態的奧秘。項目系統研究了步態識別的計算理論和技術方法,形成了全球最高精度的跨視角步態識別技術和最大視頻容量的步態數據庫,並在京轉化落地,孵化了全球第一家步態識別商業化公司──銀河水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本報記者 任敏)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