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山寨”食品上山,鄉村再添“鄉愁”

——來自西南地區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整治工作現場的調查

2019年02月22日08:26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山寨”食品上山,鄉村再添“鄉愁”

老舊的執法專車盤著山路行駛,不時為避讓橫穿馬路的羊群或貓狗踩一腳剎車。臘月的西南地區寒風瑟瑟,街道上極少有行人往來,一直開到下一個村子的食雜店附近,方才聽到些許孩童的嬉鬧。

“這邊的農村都沒什麼人嗎?”記者好奇地問。

“要過年了,大家都買好年貨回家做飯去了。”司機師傅這樣說。

在以食為天的中國老百姓眼中,春節是一年之始,過年吃得好不好,預示著接下來一年的生活是否富足安康。2018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開局之年,我國農村貧困發生率顯著下降,能否“吃飽”對於大部分農村地區而言已不再是難題,“吃好”“吃真”“吃健康”,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當前,農村假冒偽劣問題有哪些隱患,又有哪些改觀?帶著這樣的問題,1月14日到18日,農歷臘月中旬,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跟隨由國家知識產權局、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組成的第六督導組,走進廣西、雲南、貴州三地,對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整治行動督導檢查情況進行採訪。

1.讓“山寨”食品“無所遁形”

“我那時候就盼著家裡的雞都發瘟死掉,死得越多越好。”在第六督導組到達的第一站廣西南寧,一位兩鬢斑白的農業農村廳負責人向年輕的督導組成員們笑談著自己兒時的趣事,“你們這些城裡孩子沒經歷過過去農村的困難。一年到頭難得痛快吃肉,病死禽畜賣不出去隻能留給自家打牙祭,這對孩子來說是改善生活的幸福時刻。反正吃不死人,敗家子才會挑三揀四,去想這些肉對健康是否有害。”

這種現象在生活富足的當下仍然不絕。督導組在檢查中發現,在大部分農村超市中已很難發現有“三無”和過期變質食品,隻在一些小超市中發現了個別過期食品。各地對食品安全給予足夠重視,已有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較為完善、運行良好,但仿冒他人包裝裝潢的“山寨”食品卻層出不窮。這些“山寨”食品,往往有真正的廠家,生產的食品各項指標也符合國家標准。對於監管部門而言,無法從食品安全的角度對其採取懲戒﹔對於被“山寨”的廠家而言,“山寨”廠家遠在外地,難以一一維權﹔對終端商家和消費者而言,既是合法銷售的食品,價格又便宜,營養價值並不是他們考慮的因素。

在南寧市邕寧區的一家超市裡,藍白包裝、白兔圖標的奶糖堆積如山,走近仔細看卻不是熟悉的“大白兔”,而是“小白免”“貝比免”“貝貝兔”﹔在雲南富寧縣的一家超市門口,包裝精美的高端常溫酸奶禮盒等待著顧客提去走親訪友,仔細看品牌卻不是電視廣告上常見的“安慕希”,而是“希慕”﹔在貴州省貴陽市清鎮第一農貿市場,一種產地河南的“龍廿粉絲”,“廿”字設計與“口”字非常接近,其商品名稱與山東“龍口粉絲”近似﹔在廣西百色的一個食品批發市場裡,家家商戶門口最顯眼的地方都擺著“旺旺”大禮包,顏色紅火,喜氣洋洋,仔細一看卻各有各的“旺”法,“佳旺”“喜旺”“福旺”,標志性的娃娃標識,有的臉朝左,有的臉朝右,有的梳著分頭,有的長發披肩……這些都容易給消費者造成混淆、誤認和誤購。

在廣西百色田陽縣的一家食品店裡,隨督導組暗訪的記者隨手拿起一盒淨含量98克的“得芙”巧克力詢問價格。店主打量了一下記者的穿著,隨即拿了一盒乍看上去一模一樣的“德芙”巧克力遞給記者,“你要的應該是這種,30塊﹔你手裡拿的11塊。”

“這種便宜的是假的嗎?”記者佯裝不解。

“你可別亂說!我們都是有正規進貨渠道的,絕不可能賣假貨!”店主趕緊解釋,便宜的“得芙”往往是周邊農村消費者買來過年擺著好看的,看記者穿著整潔、講普通話,不像是“山寨”的目標消費者。當陪同督導組暗訪的當地食藥監工作人員亮出身份時,店主仍然坦然介紹:這些“山寨”食品雖幾乎無營養價值,但也不存在安全問題,是合格食品,買賣“山寨”,何錯之有?

正說話間,有一對牽著孩子的夫妻進店,挑了好幾大包“山寨”巧克力和糖果。記者忍不住插嘴,告訴他們自己手中的這種貴的才是“大牌子”。小夫妻卻笑答,自家吃東西買那麼貴的做什麼,塞了一小包在孩子手裡,結賬出了門。

“當前農村地區總體消費水平偏低,對低價商品有市場需求。部分經營戶和農村消費者商標品牌意識不強,識假辨假能力欠缺,維權意識弱。”督導檢查中,三省區相關工作人員均向督導組反映了當前農村地區食品監管存在的這一大困難。

“農村食品侵權假冒問題擾亂了農村食品生產經營秩序,侵犯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督導組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此,督導組在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議各地引導促進專項整治行動社會共治,採取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形式進村入戶宣傳,提高農村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品牌意識和識假辨假能力。

“‘山寨’食品沒有明顯的劣質危害,老百姓很難認識到其對市場秩序的不良影響。隻有在提高食品安全意識的同時品牌意識提升了,才會認識到‘山寨’的危害,從而選擇正規品牌的食品。”一位督導組成員說。

2.讓基層監管“觸手可及”

車一到達廣西田陽縣瀨覺鎮九合村,一位年輕的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就興奮地拉住記者,要展示一件“秘密武器”——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開發的一款手機軟件,讓執法人員可以掃描商戶的相關証照,在線核查信息。

沒想到這“武器”一下就啞了火。山村信號不好,工作人員的手機一直掉線,無法連入數據庫。幾次嘗試失敗后,督導組人員各自分散檢查商品,不再圍觀這“神奇”的軟件,隻剩小姑娘尷尬地笑著解釋:“平時都是到更偏遠的地方才會掉線的,也不知今天怎麼在大路邊上也不好使。”

按照流程,督導組成員進店暗訪,需要的時候再由隨行的當地執法人員亮明身份。在九合村中心小學門口的小攤上,工作人員剛掏出証件還未來得及介紹,攤主就擺擺手說:“沒事,你們隨便查。你們別的同事也常來檢查,我們都習慣了。”

攤主告訴記者,當地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重視,幾乎月月有專項大檢查,周周有例行檢查,時不時還有抽查。在監管機構的嚴密把控下,商戶也積極自查,杜絕“三無”及假冒產品流入市場。

據三省區向督導組的匯報,自啟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整治行動以來,截至1月1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區出動執法人員1.3286萬人次,檢查食品經營主體7089個,查處假冒偽劣食品案件159件,查處商標侵權假冒案件33件,開展食品生產經營者培訓115次,組織開展宣傳活動次數263次﹔截至1月11日,雲南省全省出動執法人員1.7215萬人次,檢查食品經營主體2.8813萬個,查處假冒偽劣食品案件6件,查處商標侵權假冒案件1件,開展食品生產經營者培訓143次,組織開展宣傳活動次數419次﹔截至1月15日,貴州省全省出動執法人員4.9521萬人次,檢查食品經營主體5.1531萬個,查處假冒偽劣食品案件145件,查處商標侵權假冒案件65件,組織開展食品生產經營者培訓1208次,組織開展宣傳活動2203次。

這樣高頻次的專項檢查對當地監管部門而言,是維護市場秩序和食品安全的光榮使命,卻也是需要克服萬難的艱巨任務。“像那樣的小姑娘,一個月隻賺兩三千塊。”一位年長的工作人員指著還在調試手機軟件的工作人員對記者“吐槽”,“現在外面機遇多,肯留在這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干我們這行的,總是需要下鄉,條件艱苦,收入又少,招到人也留不下。”

從雲南楚雄州祿豐縣縣城到中村鄉中村村隻有短短17公裡,開車卻要超過一個小時。祿豐縣裡大部分是這樣難行的山路,對於駐村工作人員而言,回到縣城與家人團聚是周末甚至幾個星期才能實現一次的夢想。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地早在幾年前就試點機構改革,將工商、質檢、食藥監三部門合並進原工商局(現市場監管局),並在各鄉鎮設立了工商所(現為市場監管所),設置1到3人,常駐距縣城一小時至半天不等車程的各鄉鎮。這幾個人要負擔起全鄉鎮所有的相關工作。盡管駐鄉鎮生活讓他們深入基層一線,掌握第一手信息,卻難有機會進一步提升業務水平,解決隨著時代發展帶來的新問題。

督導組在檢查中發現,農村市場假冒偽劣食品流動性強、量大面廣、經營模式多樣,而基層監管部門人少、事多,專業化程度不高。機構改革后的基層市場監管所承擔著原工商、質檢、食藥監等多項監管職責,人員缺乏,業務能力不足。同時,因經費保障不足,監管人員普遍缺少必要的檢測設備和工具,執法監管存在困難。

對此,督導組建議,充分發揮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作用,推進監管“觸角”延伸到村,形成監管合力。“有的市縣還將協管員、信息員工作補助列入財政預算,如雲南省羅平縣在每個行政村配設1名食品安全信息員,工作補助按每人每月300元標准納入財政預算並按時撥付。我們希望多宣傳推動一些這樣的好經驗、好做法,讓農村假冒偽劣食品問題得到有效改善。”督導組有關負責人表示。

3.讓鄉村振興“統籌推進”

在貴州銅仁玉屏縣新店鄉老寨村,村口的小店面積不大,貨架也隻有寥寥幾排。督導組仔細檢查,這個經濟顯然並不發達的小村子,居然沒有任何“山寨”食品銷售。是這裡的品牌意識培養得好,村民都不願選擇廉價劣貨嗎?

收銀處大包小包的快遞告訴了督導組答案。原來,這家店是中國郵政設立的“村郵樂購”農村電商便民服務站,線上依托“郵樂網”和“郵掌櫃”系統,線下借助郵政農村窗口資源等實體渠道及物流配送渠道,讓村民享受“購物不出村”的便利。有了線上豐富的選擇和線下便捷的物流,消費者可以自行選擇不同檔次價位的食品,不用隻在昂貴的名牌食品和便宜的假冒偽劣食品中做選擇,當地的“山寨”食品自然沒有了市場。

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則在相關鄉村開設了淘寶實體店,提供農村物流及訂貨服務,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當地村民可以通過網上選購商品,也可以在實體店體驗查看商品下單,網站對所售商品的商標品牌進行管理,村民對商品如果不滿意,由實體店負責處理,保証了所售商品品牌和質量。

其實,品牌與質量不僅和農民的消費體驗相關,更與他們的切實利益相關。商標品牌的建設可以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注入新的活力,對推動地方農業生產和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情況的品牌培育與發展之路,以獲准注冊地理標志商標——“柳州螺螄粉”帶動農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當地商標管理部門在部分鎮、村,會同地方管理部門精心指導貧困戶發展螺螄、豆角、酸筍、腐竹等螺螄粉上游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社,注冊自有商標,積極與螺螄粉企業牽線搭橋,建立訂單農業,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加快建設農村地區安全放心食品供應機制,引導大型物流、電商企業向廣大農村地區延伸,擠壓假冒偽劣食品市場空間。”為了讓農民獲得更好的生活保障、讓農村脫貧攻堅工作插上騰飛的翅膀,督導組在工作報告中如是建議。

3個省區,9個地級市,13個縣市(區),13個鄉鎮(含街道),7個村,包括小作坊、小商店、小攤點、小餐館、小商販等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村集市、食品批發市場等共約70余個點。5天裡,督導組的足跡印遍三省區的多個村落。

“督導檢查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重在發現問題、了解原因和推動解決問題,重在使專項整治取得實效。專項整治也不是目的,是一種手段,重在進一步發動和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健全完善農村食品治理機制,全面改善和提高農村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督導組有關負責人表示。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可別讓農村成為假冒偽劣食品的“大本營”。(本報記者 孫 迪 實習記者 韓 瑞)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