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邁向新藥研發大國
如果說電影《我不是藥神》讓觀眾深切體味到新藥研發滯后、依賴進口所導致的悲哀和無奈,俞德超博士發明並促成三個國家1類新藥成功上市的故事,則向世人展示了中國自主創新、研發新藥所帶來的歡欣與興奮。
看似不起眼的一個小藥丸、一管注射液,實則是創新智慧和奮斗心血的結晶。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發明青蒿素藥品的艱苦歷程告訴人們:新藥研發何其不易。國內外實踐表明,一個新藥從最初的發明設計到完成三期臨床、最終上市,一般需要約十年時間,投入在10億美元左右。
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長期以來,中國一直以生產仿制藥為主,療效好、副作用小的新藥,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可喜的是,改革開放特別是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新藥研發,不僅通過新藥創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形式給予大力支持,還在新藥臨床審評、上市審批和推廣使用等關鍵環節銳意改革,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研發新藥的熱情。包括俞德超博士在內的一大批科學家大膽探索、奮力攻關,世界第一個溶瘤病毒注射液安柯瑞、中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癌藥西達本胺、第一個靶向抗癌藥凱美納、第一個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康柏西普……先后上市,中國迎來了從仿制藥大國向創新藥大國轉折的歷史拐點。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激勵下,經過科研人員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當前中國已進入新藥研發開花結果、創新實力顯著增強的新階段。以2018年為例,我國新藥研發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有8個國產1類新藥獲准上市,包括靶向小分子抗癌新藥安羅替尼、吡咯替尼和大分子免疫抗癌新藥特瑞普利單抗、信迪利單抗等﹔同時,還有15個新藥提交了上市申請,有望在今年上市銷售。值得一提的是,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團隊研發的世界首個糖類阿爾茨海默症治療性藥物,也在今年1月遞交了上市申請,為老年痴呆患者帶來了希望之光。
前不久,在英國廣播公司電視台第二頻道開展的一個票選活動中,屠呦呦入圍“20世紀最偉大人物科學家篇”候選名單。這再次表明,新藥研發是造福全球的偉大事業,那些為人類健康事業孜孜以求、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與廣大患者的實際需求和國際醫藥強國相比,中國尚有很大差距。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立志於新藥研發、造福人類的中國科學家,加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