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國科幻不再流浪?
來源:北京商報
50億年的壯麗生涯已成為飄逝的夢幻,太陽死了。幸運的是,還有人活著。《流浪地球》裡藏著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孤勇,也藏著一種悲天憫人同舟共濟的偉大。影迷們為此歡呼雀躍,終於輪到中國電影仰望星空,拯救地球。
電影誕生不久,魔術師梅裡愛就為她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帶領觀眾“月球環行”、“海底漫步”,這些科幻電影用細致而天真的眼光來觀察嶄新的世界,發現了無數個充滿科學奇跡的未來。自此,《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戰》、《星際穿越》等一系列好萊塢電影將科幻題材一再推向高潮。
盡管科幻文學總也擺脫不了天真趣味,它對技術、人類命運的本質憂慮卻決定了自身不可磨滅的精英氣質。火箭、原子彈、潛水艇、計算機、青霉素乃至試管嬰兒,這些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最早多來自於幻想。
長期以來,說起中國的科幻圈,就像一個江湖,並不險惡,只是比較狹窄。中國人擅長演繹歷史,也會努力反映現實,但很少預見未來。現實生活太過逼仄,又素來缺乏關注未來的興趣和眼界,整個社會充斥著對宇宙的麻木感,因此需要科幻來拓寬和拉深人們的思想。
《流浪地球》的到來,填補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缺席,也回擊了國民缺乏想象力的質疑。作為一部擁有中國內核的科幻電影,它的價值自然不可言喻。因為這一次,和中國挂鉤的不再是仙俠玄幻,而是實打實的科學幻想。
萬事開頭難。從特效制作的精度和難度看,內行人都明白做到這地步有多難,再加上吳京零片酬還“帶資進組”,制片人賣車做片子,一張張感情牌打出來,人心不是硬核,難免不受觸動。
幕后歸幕后,台前還是台前。特效之外,電影在人物塑造、故事推進、情緒調動、台詞寫作科學設置等方面都還只是勉強及格。一部好的科幻電影,需要理性的硬核,也需要感性的助推。理性不會固執己見把感性吞沒,那樣的科幻會失去溫度﹔感性也不會強行綁架理性,恰到好處才是彼此最好的成全。
宇宙的本質是混沌是無序,在無序中追求有序是科幻片永遠的終極命題。不要痛恨那些拿《流浪地球》對比《星際穿越》的“壞人”,既然是開放的電影大市場,是騾子是馬總要拉出去遛遛,和世界上的優秀電影做個比較沒什麼好躲閃的。
《流浪地球》的確值得贊美,但更純粹更高級的贊美不是因為有多難,只是因為有多好。正如美國流行文化批評家馬裡恩·巴爾在書中所寫,在對於未來世界描摹話語權的爭奪中, 構思未來意識形態與生活方式的科幻,仍然是高速發展的社會保持清醒的氧氣面罩,想象力與對技術反烏托邦的憂慮仍然是社會進步最基礎的常識。願未來的人們,隻因浩瀚宇宙的無窮而流淚,隻為那些富有魅力的幻想而感動。(陶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